《育嬰家秘》~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4)
1. 霍亂
霍亂無嫌吐瀉頻,絞腸干痛腹中尋,
治其吐瀉多寒熱,干痛須防喘與驚。
霍亂之病起於倉卒,多因夾食傷寒,陰陽乖隔,上吐下瀉,而躁煩悶亂也。人有三焦,上主納水穀,入而不出;中主腐化水穀,流行臟腑;下焦主分別水穀,出而不入。上焦者,上胃脘也,邪在上焦則吐。下焦者,下胃脘也,邪在下焦則瀉。中焦者,中胃脘也,邪在中焦則上吐下瀉。
霍亂者得吐瀉,則邪氣上下得出,無苦也。陳莝出盡,吐瀉自止。不吐不瀉者乾霍亂,又名絞腸沙,其病因胃邪氣無從出也。若加喘滿驚搐者,十不救一。其吐瀉者,須分寒熱,主治大要斷其乳食,恐增痰也,故霍亂飲米湯必死。霍亂吐瀉,宜用藿香正氣散主之。(方見感冒四氣。
)
其先瀉後吐者,乃脾胃虛食,故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滯,此為冷也,宜補溫之,錢氏益黃散,(方見脾臟。)及理中湯加藿香、木瓜主之。
理中湯,治霍亂吐瀉,水穀不化,手足厥冷。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煨,各等分),加藿香,木瓜
㕮咀,水煎服,或為末,蜜丸,芡實大,米飲化下。霍亂薑湯送下。
其先吐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故促唇紅吐來面赤,渴飲水漿,脈洪而數,此為熱也,宜和解之,五苓散加藿香主之。
五苓散,治小兒霍亂吐瀉,躁渴飲水。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加藿香
上末,水煎。
其乾霍亂不得吐瀉者,有鹽湯吐法最佳。但小兒必待探吐之,或以針刺手十指甲縫令血出,或於委中刺血,皆良法也。
或發驚搐,或腹脹氣喘者,皆死候也,急用:
枳實(一枚,銼),製半夏(一枚,劈破),黃連(三分,切細)
用水煎湯,入甘遂末五釐,沉香磨水一匙,和勻灌之。
得吐住後,進合香丸。
病素有積者,發則吐瀉不止,非霍亂也。宜下之,脾積丸主之。(方見積聚。)
白話文:
【霍亂】
霍亂病不畏怕頻繁的嘔吐與腹瀉,主要症狀是腸胃劇烈疼痛,通常在腹部可以找到痛點。治療嘔吐與腹瀉時需分辨寒熱,腸胃劇烈疼痛要提防喘息困難與驚嚇抽搐。
霍亂這種病通常突然發作,主要是因為食物中毒或受寒,導致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上吐下瀉以及煩躁混亂。人體有三焦,上焦負責接受食物,中焦負責消化食物並讓營養流遍臟腑,下焦則負責排泄食物殘渣。上焦即上部胃脘,邪氣在此會導致嘔吐。下焦即下部胃脘,邪氣在此會導致腹瀉。中焦即中部胃脘,邪氣在此會導致同時嘔吐和腹瀉。
霍亂病患如果出現嘔吐與腹瀉,那麼邪氣便能從上下排出,就不會太痛苦。當所有毒素都排出體外,嘔吐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若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這就是乾霍亂,又稱絞腸沙,原因在於胃部邪氣無法排出。如果併發喘息困難、驚嚇抽搐,幾乎無法救治。對於嘔吐和腹瀉,必須區分寒熱,治療原則是停止哺乳和飲食,避免加重痰液,所以霍亂患者喝米湯會死亡。對於霍亂的嘔吐與腹瀉,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散作為主要治療。
如果先腹瀉再嘔吐,通常是脾胃虛弱且食物中毒,因此先會排出清水,嘔吐量也不會太多,患者呼吸緩慢,面色平靜,額頭冒汗,脈搏沉滯,這是屬於寒性,應該補充溫暖,使用錢氏益黃散和理中湯加上藿香和木瓜進行治療。
理中湯,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消化不良,手腳冰冷。
人參、白朮、炙甘草、炮薑(各等份),加上藿香、木瓜。研碎後用水煎煮服用,或者研成粉末,加入蜂蜜做成芡實大的丸子,用米湯吞服。霍亂患者可以用薑湯送服。
如果先嘔吐再腹瀉,通常是脾胃有熱,因此嘴脣紅潤,嘔吐時面色潮紅,口渴想喝水,脈搏洪大且頻繁,這是屬於熱性,應該進行調和治療,使用五苓散加上藿香。
五苓散,用於治療小兒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和口渴。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加上藿香。研碎後用水煎煮。
對於乾霍亂無法嘔吐和腹瀉的情況,最好的方法是用鹽水催吐。但對於兒童,必須引導其嘔吐,或者用針刺手指甲縫,使其出血,或者在委中穴刺血,都是有效的方法。
如果出現驚嚇抽搐或腹部脹氣喘息,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應立即使用:
搗碎的枳實(一個)、剖開的製半夏(一個)、切細的黃連(三分)。用水煎煮,加入甘遂末五釐,以及一茶匙沉香磨成的水,混合均勻後灌服。
嘔吐停止後,進食合香丸。
對於長期有積食的病患,發作時嘔吐腹瀉不止,這不是霍亂,應該使用脾積丸進行治療。
2. 嘔吐
小兒嘔吐有三因,因熱因寒因食停,
藥食難嘗成格拒,吐多清水是蟲名。
幼科云:小兒嘔吐大概難舉,有寒,有熱,有食積。然寒吐熱吐,未有不因於食積者。故嘔之病多屬於胃也。又有溢乳,有哯乳,有嘔噦,皆與吐相似,不可以吐瀉治之。又有格拒者,有蟲者,當仿法外求之。大抵小兒嘔吐,莫如節乳。節者,減少之謂,非斷其乳食也。嘔吐多渴,勿急飲之。水入復吐,終不得止,必強忍一二時,而後以薄粥與之,吐自止矣。
按:劉河間論吐者分三焦,此言甚善。如食入即吐者,有積在上焦胃脘也。上胃脘在咽喉之下。太倉之上口,名曰賁門。食方下咽被積,堵塞不得入胃,故吐出也,宜瓜蒂散吐之。此在上者,因而越之。吐,是用吐法,使積去,乳食得入也。如食入,少頃吐出者,有積在中焦胃脘也。
中胃脘,太倉下口之上。小腸上口之上,名曰幽門。飲食入胃,不得入於小腸,故轉而上出則吐也。吐出皆完穀未腐熟者是也。如食半日後復吐者,此積在下焦胃脘也。下胃脘在小腸下口之下,大腸上,名曰闌門。有積壅塞,傳化不去,復轉向上出為吐,吐多糟粕之物是也。
此二吐並宜下之,去陳莝菀物,使腸胃之氣得通,水穀之物得行,吐自止矣。丁香脾積丸主之。(方見前傷寒。)
瓜蒂散
瓜蒂(炒黃,君),赤小豆(臣)
共末,每少許,淡豆豉煎濃湯調服,量兒加減。
寒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有汗出,脈息沉微,宜溫中消食,輕者胃苓丸,煨薑湯,研碎服之;不止,用理中丸加藿香;如諸藥不止,以參香散治之。
參香散,治小兒胃虛作吐,諸藥不止者。
人參,沉香,丁香(去丁),藿香葉,木香(等分,細末)
木瓜湯調下。
如服以上藥並乳食不得入,入則吐者,此陰盛格陽,謂之格拒也。宜理中切成劑,用豶豬膽汁、童便各少許,拌藥炒焦,煎服即止。《內經》曰:熱因寒用之法,蓋陰寒氣太甚,陽熱之藥難入,故理中湯溫熱,用膽汁、童便之寒涼與之服,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入咽之後,陰體漸消,陽氣乃發,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此仲景之秘論也。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多出,乳片消而色黃,遍身熱甚而煩躁。夏月多此證,宜胃苓丸,用向東陳壁土一塊,杵細炒熱,入水煎數沸,澄清,將丸研服。不止,用黃連、厚朴(炒)、藿香等分,香薷加倍,水煎服。吐久不止,用理中湯煎熱,調天水散冷服,即止。
食積吐者,眼胞浮腫而微黃,足冷,熱日輕夜重,或吐酸餿之氣,或吐黃水,或吐青痰,脈弦實而滑,此有宿食也。宜下去其積乃止,脾積丸主之。
傷乳吐者,才哺乳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無度,脾胃嫩弱,不能運化。譬如,小瓶注水,滿則溢出也,宜節其乳自止。哯乳者,時時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非吐是吐,此胃虛吐也,參香散主之。
白話文:
嘔吐
嬰兒嘔吐大致可分為三種原因:熱、寒、積食。
食物難以下嚥,甚至完全無法進食,稱為格拒;吐出大量清水,可能是蟲積。
兒科書籍記載:嬰兒嘔吐原因複雜,寒症、熱症、積食都會導致嘔吐。但無論是寒症嘔吐還是熱症嘔吐,都往往與積食有關,因此嘔吐多屬於胃部疾病。此外,還有溢乳、哯乳、嘔噦等症狀,都與嘔吐類似,但不能用瀉下法治療。遇到格拒或蟲積的情況,則需另尋治療方法。總之,嬰兒嘔吐,最好先減少喂奶的量,減少而非完全停止喂奶。嘔吐後感到口渴,不要急著大量飲水。如果喝水後又吐出來,一直無法停止,應強忍一兩個小時,再給孩子喝點稀粥,嘔吐就能自然停止。
劉河間將嘔吐分為三焦,此說甚是精妙。如果食物剛入口就吐出來,表示積滯在上焦(胃脘)。上焦胃脘位於咽喉之下,胃的入口,稱為賁門。食物剛下咽就被積滯堵塞,無法進入胃部,所以吐出來,宜用瓜蒂散催吐,使積滯排出,讓乳食能順利進入胃中。如果食物入口後,過了一會兒才吐出來,表示積滯在中焦(胃脘)。中焦胃脘位於胃的出口(幽門)上方,小腸入口上方。飲食進入胃部,卻無法進入小腸,所以反流向上而嘔吐。吐出的食物通常是未經充分消化腐熟的穀物。如果食物入口半天後才吐出來,表示積滯在下焦(胃脘)。下焦胃脘位於小腸出口下方,大腸上方,稱為闌門。積滯阻塞,無法向下傳輸,於是反流向上而嘔吐,吐出的食物多為食物殘渣。
這兩種情況都宜用下瀉的方法治療,排出陳舊的食物殘渣,使腸胃氣機通暢,水谷得以運行,嘔吐自然就會停止。丁香脾積丸可以治療此症。(方劑詳見前文傷寒篇)
瓜蒂散:
瓜蒂(炒黃,君藥),赤小豆(臣藥)
研磨成粉,每次少許,用淡豆豉煎煮濃湯調服,劑量依嬰兒情況調整。
寒症嘔吐:乳汁消化不良,吐得多排得少,面色蒼白,眼神呆滯,氣息微弱,神志昏迷,額頭出汗,脈搏沉細微弱,宜溫中消食。症狀輕微者,服用胃苓丸或煨薑湯(研碎服用);若仍不止,服用理中丸加藿香;若各種藥物均無效,則用參香散治療。
參香散:治療嬰兒胃虛引起的嘔吐,其他藥物均無效者。
人參、沉香、丁香(去蒂)、藿香葉、木香(等分,研磨成細粉)
用木瓜湯送服。
如果服用以上藥物後,仍無法進食,一吃就吐,這是陰盛格陽,稱為格拒。宜服用理中湯切成細末,加入少許豬膽汁和童尿,拌藥炒焦,煎服即可。 《內經》云:「熱因寒用之法」,這是因為陰寒之氣太盛,溫熱的藥物難以吸收,所以用溫熱的理中湯,再配合寒涼的膽汁、童尿一起服用。開始看似矛盾,但最終效果卻很好。藥物入口後,陰寒之氣漸漸消退,陽氣得以發揮,順應其本性,解決其根本原因,這是仲景的獨到見解。
熱症嘔吐:面色紅潤,嘴唇紅腫,嘔吐次數少但嘔吐物多,乳汁消化後顏色發黃,全身發熱煩躁。夏季多見此症,宜用胃苓丸,再加用向東陳壁土一塊,搗碎炒熱,加水煎煮數沸,取澄清液,研碎胃苓丸服用。若仍不止,用黃連、厚朴(炒)、藿香等分,香薷加倍,水煎服。嘔吐久治不愈,用理中湯煎熱,調天水散冷服,即可止吐。
積食嘔吐:眼瞼浮腫微黃,足部冰冷,白天症狀輕,晚上症狀重,或嘔吐酸臭味食物,或嘔吐黃水、青痰,脈象弦數有力,這是宿食積滯。宜用下瀉的方法去除積滯,脾積丸可以治療。
傷乳嘔吐:剛餵奶就吐,或間隔一小段時間後才吐。這是因為餵奶過度,脾胃虛弱,無法消化吸收。就像小瓶子裝水,裝滿了就會溢出來一樣,應減少餵奶量即可停止嘔吐。哯乳:經常吐奶,但量不多,似吐非吐,這是胃虛引起的嘔吐,參香散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