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3)

1. 諸疳

病走馬疳者,蟲也,一名䘌,謂匿於臟腑之間不見也。以走馬名者,齒屬腎,腎主虛,才受熱邪,直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狀如狐𧌒、傷寒唇瘡之證。初作口氣,名曰臭息;次第齒黑,名曰崩砂;盛則斷爛,名潰糟;熱血迸出,名曰宣露;甚者齒皆脫落,名曰腐根。其根既腐,縱得全活,齒不復生。

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瀉肚痛,口臭乾渴,齒齦生瘡,爪黑麵黧,身多瘡疥,瘡疹之後,多有此病。不可救者,毒歸於腎故也。宜服加味清胃湯。

黃連,當歸,升麻,生地黃,丹皮,白芷梢(等分),細辛(減半)

噙,漱,咽之。

外用燒鹽散

用:

橡斗子不拘多少,擇兩個入鹽滿殼蓋,作一合,或十數個,安在火內,和鹽燒透,取放地上,退火毒,以碗蓋定存性,候冷,入麝香少許,乳缽內擂極細,先用鹽湯洗瘡上,後以敷之。

又方,治走馬疳,蝕透損骨,用:

天南星一個,當心剜坑,安雄黃一塊在內,以麵裹煨,候雄黃作汁,以碗蓋定出火毒,去面,入麝少許,為細末,搽瘡甚驗。

或發滿腮,鼻穿牙落,飲食不進,氣促痰鳴,乃不生之症也。

兒方周歲,母腹有孕,乳汁成毒,斂郁小兒神氣,亦致骨主尪羸,是為魁病,宜龍膽湯主之。

龍膽草(微炒),鉤藤皮,柴胡,桔梗,赤芍,川芎,茯苓,甘草(炙),大黃(濕紙煨,各等分),人參(減半)

井水煎服。

仍以夜明砂不拘多少,紅紗作袋盛之常佩。

白話文:

諸疳

走馬疳是一種蟲症,也稱為䘌,指藏匿於臟腑之間看不見的蟲子。之所以稱為走馬疳,是因為牙齒屬腎,腎主虛弱,一旦受到熱邪侵犯,就會迅速蔓延到上焦,因此用「走馬」來比喻其迅速蔓延的特性。症狀類似於狐𧌒(一種皮膚病)和傷寒時嘴唇潰爛的症狀。初期出現口臭,稱為臭息;接著牙齒變黑,稱為崩砂;嚴重時牙齒斷裂腐爛,稱為潰糟;熱血湧出,稱為宣露;最嚴重的情況下,牙齒全部脫落,稱為腐根。牙根腐爛後,即使治癒,牙齒也不會再生。

外在症狀包括頭腦發熱、肌肉消瘦、手腳冰冷、寒熱交替、腹瀉腹痛、口臭口渴、牙齦生瘡、指甲變黑、臉色黧黑、身上長許多瘡疥。很多情況下,瘡疹癒合後會出現這種病。難以治愈的原因是毒邪侵入了腎臟。宜服用加味清胃湯。

加味清胃湯藥方:黃連、當歸、升麻、生地黃、丹皮、白芷梢(等分),細辛(減半)。

使用方法:含在口中,漱口,然後咽下。

外用燒鹽散:

取橡斗子若干,選擇兩個,裝滿鹽並蓋好,作為一劑量(或十幾個),放在火上燒,直到鹽燒透,取出放在地上,使其散去火毒,用碗蓋住保持藥性,待其冷卻後,加入少量麝香,用乳缽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先用鹽水清洗患處,然後敷上藥粉。

另一方:治療走馬疳,腐蝕穿透骨頭:

取天南星一個,挖出中心部分,放入雄黃一塊,用麵粉包裹後煨烤,待雄黃熔化成汁,用碗蓋住使其散去火毒,去掉麵粉,加入少量麝香,研磨成細末,塗抹患處,效果很好。

如果病情發展到腮幫子腫脹、鼻子穿孔、牙齒脫落、飲食不進、呼吸急促、痰鳴等情況,則屬於難以治愈的症狀。

如果孩子周歲之內,母親懷孕,乳汁有毒,會鬱積孩子的元氣,導致骨骼瘦弱,稱為魁病,宜用龍膽湯治療。

龍膽湯藥方:龍膽草(微炒)、鉤藤皮、柴胡、桔梗、赤芍、川芎、茯苓、甘草(炙)、大黃(濕紙煨,各等分),人參(減半)。

用井水煎服。

同時用夜明砂適量,用紅紗布縫製成袋子盛裝,經常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