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2)

1. 諸疳

病痢久不止,胃虛成疳,此痢疳也。以前方去蘆薈、莪朮、青皮、五靈脂四味,加訶子、石蓮子各三錢,粳米糊丸。如先有疳病,復病痢者。以治痢為主,宜和中丸。(方見後痢門。)痢止,再服本方治疳痢。

病瘧未已,胃虛成疳者,此必有癖,謂之疳瘧,宜前方去蘆薈、五靈脂二味,加黃耆(炙)、人參、鱉甲(炙)、柴胡、半夏、神麯、三稜各一錢,粳米糊丸。如先病疳又病瘧者,用平瘧養脾丸,與前方相間服之。

病驚後成疳者,即心疳肝疳也,宜前方。但疳病變驚風者,謂之慢脾風,難治。如腫脹者,此疳之外候,即脾疳也;咳久成疳者,肺疳也;瘡痍成疳者,此腎疳也。各有本方。

病腦疳者,頭皮光急,滿頭餅疹,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令兒眼痛。其病在肝,宜前方去莪、縮、青、陳、木香五味,加膽草、川芎、升麻、羌活、防風各末二錢,豬膽汁浸爛糊丸,薄荷湯泡下,外用鯽魚膽滴鼻中,連三五日,甚效。產婦月中多忿,令兒有此。

病瘠疳者,蟲食脊膂,發熱羸黃,積中生熱,煩渴下痢,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齧爪甲,宜前方去莪、縮、青、陳、歸、芎六味,加苦楝根皮(白者),綠色貫眾、蕪荑、檳榔各二錢,為末,名安蟲丸。蓋五疳成有停食成積,積久成蟲,或如絲髮,或如馬尾,多出於頭項腹背之間,黃白或赤者可治,青黑則難治也。

按岐伯云:三伏內用桃柳枝煎水浴兒,於午時當日中,灸兒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後用青帛拭之。有見疳蟲隨汗出也,此法甚效。

病蛔疳者,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乍痛,中則成聚,肚腹青筋,唇口紫黑,腸頭齧癢者是也。蛔雖食蟲,蟲不可動,從口鼻出者,難治,用下蟲丸。(方見蟲痛。)輕者,前安蟲丸主之。

病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胸陷,是為丁奚;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是為疳病之狀也,宜集聖丸主之。

病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按之隨動,軟而不痛,其間有蟲如米粉,不速攻之,則蟲隨熱氣流散臟腑,淫蝕精血,以致遍身癰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幼科書中稱是妖鳥之毒,此或有之,亦客忤中惡之類耳。天地間遊魂為變之氣甚多,不但妖鳥也。宜刺其核,用紫金丹塗之,內服前方去莪、縮、五靈脂三味,加人參、黃耆(炙)、鱉甲(醋炙)、檳榔二錢共末,取青蒿自然汁煮,飛羅面為丸,米飲下。

病疳熱者,脾胃虛弱,陽浮於外,氣不歸元,只以補脾胃為主,使陽氣收斂,熱自退也。參苓白朮散主之,多服佳。(見脾臟。)

病疳渴者,此胃氣下陷,津液不生,故渴也。宜補其胃氣,使清氣上升,津液漸生,渴自止矣。七味白朮散主之。(見泄瀉。)多服佳。

白話文:

諸疳

久瀉不止,胃氣虛弱導致疳疾,稱為痢疳。可用治療一般疳疾的方劑,去除蘆薈、莪朮、青皮、五靈脂四味藥,再加入訶子、石蓮子各三錢,用粳米糊做成丸藥服用。如果原本就有疳疾,又患痢疾,則應以治療痢疾為先,服用和中丸(方劑見後痢門)。痢疾痊癒後,再服用治療疳疾的方劑。

瘧疾未癒,胃氣虛弱導致疳疾,這必是體內有癖疾,稱為疳瘧,宜用治療一般疳疾的方劑,去除蘆薈、五靈脂二味藥,再加入炙黃耆、人參、炙鱉甲、柴胡、半夏、神麴、三稜各一錢,用粳米糊做成丸藥服用。如果原本就有疳疾,又患瘧疾,則應服用平瘧養脾丸,與前述方劑交替服用。

驚嚇後導致疳疾,即心疳或肝疳,宜用治療一般疳疾的方劑。但如果疳疾演變成驚風,稱為慢脾風,則難以治療。如果出現腫脹,這是疳疾的外在表現,屬於脾疳;咳嗽久治不癒導致疳疾,屬於肺疳;瘡瘍久治不癒導致疳疾,屬於腎疳;這些不同的疳疾各有其專門的治療方劑。

腦疳的症狀是頭皮緊繃發亮,滿頭起疹子,腦部發熱像火燒一樣,頭髮糾結成束,全身多汗,腮幫子腫脹,囟門高突,孩子眼睛疼痛。此病在於肝臟,宜用治療一般疳疾的方劑,去除莪朮、縮砂仁、青皮、陳皮、木香五味藥,再加入膽草、川芎、升麻、羌活、防風各末二錢,用豬膽汁浸泡軟爛後做成糊狀,再做成丸藥,用薄荷湯送服,並在外用鯽魚膽滴入鼻中,連續三到五天,療效甚佳。產婦月子期間情緒多煩躁,容易導致孩子患此病。

瘠疳的症狀是蟲子侵蝕脊椎,發熱消瘦發黃,腹部積熱,煩渴,下痢,拍打背部有如擊鼓聲,脊椎骨像鋸齒一樣,或者十個手指頭都長瘡,經常啃咬指甲。宜用治療一般疳疾的方劑,去除莪朮、縮砂仁、青皮、陳皮、當歸、川芎六味藥,再加入苦楝根皮(白色的)、綠色貫眾、蕪荑、檳榔各二錢,研磨成粉末,命名為安蟲丸。各種疳疾最終都可能形成食積,積久則生蟲,蟲子有的像絲髮,有的像馬尾,多出現在頭部、項部、腹部、背部之間,黃白色或紅色的蟲子可以治療,青黑色則難以治療。

按《內經》記載:三伏天內,用桃枝柳枝煎水給孩子洗澡,在中午日照最強的時候,在孩子尾椎骨上三寸的凹陷處灸三壯,然後用青色的布擦拭。有人見過疳蟲隨著汗液排出,此法甚為有效。

蛔疳的症狀是皺眉哭鬧,嘔吐清水樣泡沫,腹部陣發性疼痛,疼痛時腹部肌肉緊縮成團,肚皮青筋暴露,嘴唇和口周圍發紫發黑,腸道蠕動引起搔癢。蛔蟲雖然是蟲子引起的疾病,但蟲子本身不能移動,從口鼻排出者,難以治療,需服用下蟲丸(方劑見蟲痛門)。症狀較輕者,可用前述安蟲丸治療。

手腳極其細小,頸部後方的骨頭突出,臀部瘦削,身體消瘦,腹部膨大,肚臍突出,號哭時胸部凹陷,稱為丁奚;虛熱往來,頭骨分開,反胃嘔吐蟲子,煩渴,嘔吐並伴有呃逆,稱為哺露。這些都是疳疾的症狀,宜服用集聖丸治療。

無辜疳的症狀是腦後項部有像彈珠一樣的腫塊,按壓時會移動,柔軟且不疼痛,腫塊內有像米粉一樣的蟲子。如果不迅速治療,蟲子會隨著熱氣流竄到內臟,侵蝕精血,導致全身長癰瘡,大便帶膿血,壯熱消瘦,頭骨突出。幼科書籍中稱這是妖鳥的毒,雖然有這種說法,但實際上也屬於客忤或中惡之類的疾病。天地間遊魂所化的邪氣很多,不只是妖鳥一種。宜刺破腫塊,塗抹紫金丹,內服治療一般疳疾的方劑,去除莪朮、縮砂仁、五靈脂三味藥,再加入人參、炙黃耆、醋炙鱉甲、檳榔各二錢,研磨成粉末,用青蒿汁煮沸,再用飛羅面做成丸藥,用米湯送服。

疳熱的症狀是脾胃虛弱,陽氣浮於體表,氣機不能歸元,治療應以補益脾胃為主,使陽氣內斂,熱自退散。參苓白朮散主之,多服為佳。(詳見脾臟門)

疳渴的症狀是胃氣下陷,津液不能生成,所以口渴。治療應補益胃氣,使清氣上升,津液逐漸生成,口渴自癒。七味白朮散主之。(詳見泄瀉門)多服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