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附骨疽」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附骨疽,又名附骨瘡、附骨癰,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骨科疾病。其發病部位多在下肢,以足背、足跟、小腿為多見,主要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嚴重者可出現破潰、流膿、壞死,甚至導致截肢。

附骨疽的病因多與外傷、寒濕、風熱等因素有關。外傷是主要的發病原因,如跌打損傷、刺傷、刀傷等,均可導致附骨疽的發生。寒濕、風熱等邪氣侵襲人體,也可能導致附骨疽的發生。

附骨疽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局部紅腫熱痛:是附骨疽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患處皮膚紅腫,灼熱疼痛,可伴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

2.破潰、流膿: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局部皮膚可出現破潰,流出膿液。

3.壞死:嚴重者可出現壞死,甚至導致截肢。

附骨疽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外用可用黃連膏、紫雲膏等。

附骨疽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避免外傷。

2.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3.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一旦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防己黃耆湯

  • 1.《皇漢醫學》:「治風毒腫、附骨疽、穿踝疽,稠膿已盡,稀膿不止,或痛,或不痛,身體瘦削,或見浮腫者。若惡寒或下利者,更加附子為佳,兼用伯州、應鐘、七寶等。凡附骨疽久不治,或治而復發者,以毒之根蒂未除也,宜刮開瘡口,以抉剔除病根,無不治矣。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凡諸瘍腫、流注、附骨疽、痘癰、臀癰等之漫腫,皮色不變,其毒深潛而遠隔肌肉者,若膿已成,則膿處必皮毛微作枯槁色,若可割開者,認定此處入針,則百不失一。但其候法至微,若非面前指授,則不能悉其蘊奧。

托裡散

  • 1.《醫方集宜》:「一附骨疽初起,骨邊作痛,皮色如常,乍寒乍熱,痛作無時,宜用 內托黃耆湯 五香連翹飲 千金托裡散

五積散


四君子湯

  • 1.《張氏醫通》:「大防風湯(局方),治邪襲足三陰。腿膝疼痛。及痢後脛膝痛。鶴膝風。附骨疽證。但赤熱焮腫者禁用。
  • 2.《醫通祖方》:「治邪襲足三陰,腿膝疼痛,及痢後脛膝痛、鶴膝風、附骨疽證,但赤熱焮腫者禁用。

如意金黃散

  • 1.《驗方新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疽、鶴膝風,俱用酒煎,蔥汁調敷。天泡、火丹、赤遊、黃水、漆瘡、疔毒,惡血壅腫,俱搗藍根葉汁,加蜜調敷。如風熱諸毒,皮膚亢熱,遊走不定,色赤而亮,俱用蜜水調,豬油調更妙。如焮腫欲作膿,搗蔥汁和蜜調敷。湯潑火燒,皮膚潰爛,麻油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