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腦疽」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腦疽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多發於夏秋季節,以頭痛、發熱、嘔吐、腹瀉、抽搐、昏迷等症狀為主要表現。
腦疽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熱、內傷痰濕、肝腎陰虛等。外感風熱者,多因感受風熱之邪,侵犯腦髓所致;內傷痰濕者,多因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濕濁內生,痰濕上泛,蒙蔽清竅所致;肝腎陰虛者,多因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腦髓失養所致。
腦疽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發熱、嘔吐、腹瀉、抽搐、昏迷等。頭痛多為劇烈疼痛,可伴有頭暈、目眩、耳鳴等;發熱多為高熱,可達40℃以上,伴有口渴、煩躁、汗出等;嘔吐多為黃色或綠色粘液痰,可伴有腹痛、腹瀉等;抽搐多為全身性抽搐,可伴有四肢僵直、角弓反張等;昏迷多為深度昏迷,不省人事。
腦疽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徵等進行綜合判斷。
腦疽的治療以清熱解毒、通絡止痛、養陰清熱為主。常用方藥有犀角地黃湯、羚羊角清腦飲、天麻鉤藤飲等。
腦疽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避免接觸傳染源,在流行季節儘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散
- 1.《証治準繩‧瘍醫》:「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更加持虛者,如持虛器以更物,則無不更矣。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榮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如東垣治元好問,丹溪治老婦腦疽,皆因好酒,故以三黃、大黃,酒製治之,又如排膿散、當歸散之類是也。」
仙方活命飲
- 1.《古今醫統大全》:「一人腦疽,腫痛脈數,以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止,再以當歸、川芎、芍藥、金銀花、黃柏、知母而潰,又以托裡藥而愈。」
防風通聖散
- 1.《續醫說》:「元杜清碧學道武夷,至婺源病腦疽,自治不愈,朱丹溪往視之曰:「何不服防風通聖散?」清碧曰:「已服數四矣。」丹溪曰:「蓋以酒製之。」清碧乃悟,服不盡劑而愈。自此心服丹溪。弘治乙丑歲,吾蘇儒學聞教諭恭遘羸疾,吳醫治之,率用三白湯,無奇效。一日謁張養正求治,亦用三白湯。」
- 2.《谷蓀醫話》:「酒能引藥上行。杜清碧病腦疽,自服防風通聖散,數四不愈。朱丹溪視之曰:「何不以酒製之。」清碧乃悟,不盡劑而愈。又凡用大黃治上部之邪,必須酒浸,方能引上至高之分,如物在高巔,必射而取之,此東垣法也。」
荊防敗毒散
- 1.《外科心法要訣》:「_人參敗毒散_(即荊防敗毒散減去荊防,見項部腦疽)」
- 2.《外科心法要訣》:「_荊防敗毒散_(見項部腦疽)」
- 3.《外科心法要訣》:「_荊防敗毒散_(見項部腦疽)」
- 4.《外科心法要訣》:「_荊防敗毒散_(見項部腦疽)」
- 5.《外科心法要訣》:「_荊防敗毒散_(見項部腦疽)」
▼ 展開更多
排膿散
- 1.《証治準繩‧瘍醫》:「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更加持虛者,如持虛器以更物,則無不更矣。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榮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如東垣治元好問,丹溪治老婦腦疽,皆因好酒,故以三黃、大黃,酒製治之,又如排膿散、當歸散之類是也。」
人參敗毒散
- 1.《外科心法要訣》:「_人參敗毒散_(即荊防敗毒散減去荊防,見項部腦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