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疳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疳瀉,又稱疳積、疳疾,是小兒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其主要症狀為大便稀薄、色黃、臭穢,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萎黃、消瘦、腹脹、腹痛等。

疳瀉的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當、脾胃虛弱有關。飲食不當,如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引起疳瀉。脾胃虛弱,則運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被充分吸收,從而導致大便稀薄、色黃、臭穢。

疳瀉的治療以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為主。常用中藥有山藥、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大棗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

疳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
  2.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
  3. 注意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 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疳瀉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長們應提高警惕,做好預防工作,一旦發現孩子有疳瀉的症狀,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又活用於疳瀉不止者與痘瘡煩渴不寐者,有特效。」

五苓散

  • 1.《活幼心書》:「然疳瀉亦主皮黃髮豎,肚大青筋,肌肉消瘦,外無色澤,身必發黃,此又本於疳病而作,致有是證,治法若感濕熱而得,身黃如煙燻之色,以㕮咀五苓散加麻黃,水姜煎投,汗之即愈。或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亦好。若得於疳癖者,其形如黃土相類,以醒脾散、化癖丸,醒脾快胃,磨積理疳。

白朮散

  • 1.《世醫得效方》:「又名清寧散。治疳渴,煩躁引水,乳食不進,夜則渴甚,加烏梅、陳米;疳瀉,停積宿滯,水穀不聚,頻泄不效,加肉豆蔻、訶子。(方見前。)

瀉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又有風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耳,此風毒停滯於脾,宜去脾經風毒,瀉黃散主之,若見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澀痛熱並作,唇裂眼赤,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穀道傾陷,時復面容如妝,飲食不進者難治。〔薛〕錢仲陽云:瀉痢黃赤黑,皆熱也。

異功散

  • 1.《育嬰家秘》:「痢有瀉久不止,胃虛成疳者,此疳瀉也。宜前法去蘆薈、莪朮、五靈脂三味,加人參、白朮、茯苓、肉豆蔻(煨)、訶子肉各二錢。粳米糊丸。如先病疳,又病瀉者,宜先止泄,用錢氏異功散加白芍、訶子肉、豆蔻、乾薑(炙)各等分,山藥作糊丸服,待瀉止,又服治疳瀉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