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死胎」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死胎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指的是胎兒在母體內死亡,但並未排出體外。死胎的發生率約為1%-2%,是孕期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死胎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胎動消失:胎兒在母體內活動減少或消失。
- 胎心音消失:胎兒的心跳聲消失。
- 陰道出血:陰道有少量或大量出血。
- 腹痛:下腹部疼痛,程度可輕可重。
- 發熱:體溫升高。
- 頭暈、噁心、嘔吐:孕婦可能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
如果孕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死胎的治療方法包括:
- 藥物治療:通過服用中藥,可以促進胎兒排出體外。
- 手術治療: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以通過手術將胎兒取出。
死胎的預後取決於胎兒死亡時間、死胎原因、孕婦的一般情況等因素。如果胎兒死亡時間較短,死胎原因不是很嚴重,孕婦的一般情況良好,則預後較好。如果胎兒死亡時間較長,死胎原因很嚴重,孕婦的一般情況不佳,則預後較差。
死胎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但只要及時發現和治療,大多數孕婦可以順利分娩。因此,孕婦在孕期要定期產檢,一旦發現異常,要立即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產後惡露澀滯,臍腹大痛,手不可近者,服桃仁承氣湯二三帖,即愈。此證脈多洪數,雖聞有細數者,當舍脈從證。又死胎,及胞衣不下,血暈等證亦可通用。」
平胃散
- 1.《幼幼集成》:「臨產時驚動太早,血先下而胎元乾涸,僵死腹中,不必驚惶。惟令產母上床穩臥,切勿用力努掙,徒傷神氣,第宜勉進飲食,勿令氣乏。予治極多,十可全十。惟以脫花煎加芒硝三五錢,水煎熱服,其胎化水而下矣。古方以平胃散加芒硝,下死胎、下胞衣,功雖最捷,而暗中有損。」
- 2.《醫述》:「花蕊石散,治血入胞衣,脹大不下,或惡露上攻。佛手散治血虛諸證。加味芎歸湯入龜版,治交骨不開。蓖麻子塗足心,治胎衣不下。失笑散治惡露腹痛。酥油調滑石塗產門,為滑胎之聖藥。清魂散治血暈。平胃散入朴硝化死胎。皆臨產要藥,宜預備也。若氣血虛衰,又當以八珍湯、十全湯主治。(《婦人良方》)」
- 3.《辨舌指南》:「如面赤舌青,母雖無妨,子殞腹內,宜即下死胎,用平胃散加芒硝下之。或用元明粉三錢,研末童便送下。或天花粉三錢為末,長流水調送下,胎即出也。或用黑龍丹研灌,皆能下死胎於俄頃也。」
- 4.《古方彙精》:「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三錢),朴硝(五錢),炒甘草(一錢二分),蒼朮(三錢米泔水浸去皮炒)照方用河水一盞。酒一盞。煎十數沸。入朴硝。再煎數沸。溫服。其死胎即化水而出。萬不失一。」
- 5.《秘珍濟陰》:「死胎只宜佛手散,服之自下或不下,再用平胃散一服,加朴硝二三錢,能令化下,極易耳。古人立法各有精義,且經屢驗,不吾欺也。甚勿用奇方怪藥以傷母命。」
▼ 展開更多
炙甘草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方(五涇廟前,二十六歲),死胎至旬日乃下,必有屍穢濁氣,留著衝任脈中,至今黃白淋帶,病人說腰已下冰冷,大便久溏,產後剛藥難用,用朱南陽方法。」
四物湯
- 1.《養生類要》:「五心煩熱,加柴胡、黃芩、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三分)、麥門冬(八分)。有死胎,加交□、麝香、白芷。赤白帶下,加藁本、牡丹皮、川續斷(各八分)。產後惡露作痛,加香附(一錢)、乾薑(炒黑七分)、生蒲黃、陳皮(各八分)。產後發熱,加白朮、茯苓、陳皮、黑乾薑(各八分)。」
- 2.《一見能醫》:「妊娠腹痛竹茹增,死胎麝桂芷堪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