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小腸氣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小腸氣痛
小腸氣痛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其主要症狀為小腸部位疼痛,可伴有腹脹、腹瀉、便秘等。中醫認為,小腸氣痛多由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外感六淫等因素引起,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機不暢,從而引發小腸氣痛。
小腸氣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小腸部位疼痛,可為隱痛、脹痛、絞痛,疼痛可向下腹部放射。
- 腹脹,可伴有噯氣、放屁。
- 腹瀉,可為水瀉、膿血便。
- 便秘,可為干結便。
- 舌苔白膩,脈滑。
小腸氣痛的治療,以調理脾胃、理氣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香附、木香、砂仁、陳皮、白朮、茯苓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
小腸氣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飲食要清淡,避免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多生冷食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
小腸氣痛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但如果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免患上小腸氣痛。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嘔逆,飲食不入,加白朮丁香甘草人參縮砂益智仁胡椒。經行腹痛,腰背痛,蕓薹牛膝紅花吳茱萸菴䕡甘草,銀器燈心熱服。虛渴,人參乾葛烏梅栝蔞根。受胎,小腸氣痛,木香茴香。胎前嗽,枳殼甘草款花知母兜鈴半夏木通葶藶人參苦梗麥門冬。腳腫,大腹皮赤小豆茯苓皮生薑皮。」
五苓散
- 1.《山居四要》:「_五苓散_,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疼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及飲水煩渴不止,小便赤澀,霍亂吐瀉,自利煩渴,心氣不寧,腹中氣塊,小腸氣痛者,熱不散,黃疸發渴,一切治療之。」
八正散
十補丸
- 1.《楊氏家藏方》:「治元臟虛冷,臍腹刺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困倦少力,及小腸氣痛等疾,並皆治之。」
失笑散
- 1.《景岳全書》:「《經驗》,失笑散,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及產後兒枕蓄血,惡血上攻疼痛,並治小腸氣痛。」
- 2.《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失笑散_,治心氣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 3.《方症會要》:「治心氣痛不可忍、小腸氣痛」
- 4.《蒼生司命》:「_失笑散_,治心氣痛,並治小腸氣痛。」
- 5.《雲林神彀》:「_失笑散_,(方見產後,治心氣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 展開更多
五積散
- 1.《雜病廣要》:「生料五積散,膀胱小腸氣痛,加茱萸半錢,鹽少許。(《易簡》)(《得效》更加茴香。)治醉飽後色欲不節,觸傷小腹,致成疝氣,其疝自小腹痛連腰胯下,心頭吊痛,額上汗出,依本方加玄胡索。(《濟世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