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聖碧霞丹
DI SHENG BI XIA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四九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2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抵聖碧霞丹方中包含茴香,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溫腎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入肝、脾、腎經,能溫暖腎陽,驅散寒邪,並能理氣止痛,對於腎虛寒引起的腰膝痠痛、小腹冷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調和脾胃,助消化: 茴香亦能溫中散寒,理氣消食,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抵聖碧霞丹中加入茴香,旨在發揮其溫腎散寒、理氣止痛以及調和脾胃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抵聖碧霞丹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積的功效。抵聖碧霞丹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等,而肝氣鬱滯是這些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川楝子可以疏肝解鬱,改善肝氣鬱滯,從而緩解疼痛,調理月經。
- 消積止痛: 川楝子還能消積止痛,對於因積滯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一些婦科疾病,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也可能伴有腹部疼痛,川楝子可以起到消積止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症狀。
抵聖碧霞丹中包含全蠍,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痙: 全蠍性寒,具有熄風止痙之效,能有效治療因風邪入侵而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對於小兒驚風、破傷風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 通絡止痛: 全蠍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之功,可治療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抵聖碧霞丹中加入全蠍,旨在通過其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劑[抵聖碧霞丹]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抵聖碧霞丹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抵聖碧霞丹方中包含阿魏,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化滯: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之功效。抵聖碧霞丹用於治療積滯腹痛、食積不化等症,阿魏可助於消食導滯,緩解腹部脹痛不適。
- 散寒止痛:阿魏還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溫中散寒,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抵聖碧霞丹中常與其他溫中散寒藥物配伍,以增強其止痛效果。
抵聖碧霞丹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化滯: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化滯、消積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青皮,旨在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胸悶、腹痛等症狀。
2. 疏肝解鬱: 青皮亦有疏肝解鬱之效,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情緒煩躁等不適。抵聖碧霞丹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病症,而青皮的加入正好可以協同其他藥物,起到疏肝解鬱的作用。
抵聖碧霞丹方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如下:
- 驅邪止癢:硫磺性溫燥,具有殺蟲止癢、解毒消腫之效。古人認為,皮膚病多由外邪入侵引起,而硫磺可驅除外邪,止癢消腫,故常用於治療濕疹、癬症等皮膚病。
- 清熱解毒:硫磺還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抑制病菌生長,治療瘡瘍腫毒等疾病。抵聖碧霞丹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而硫磺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消滅病菌,促進傷口癒合。
抵聖碧霞丹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活血化瘀: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心經,能活血化瘀、止痛。抵聖碧霞丹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經期腹痛等,而延胡索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 疏肝解鬱:延胡索亦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可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情緒不佳等症狀。抵聖碧霞丹常用於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症,而延胡索可緩解情緒波動、失眠等更年期症狀。
抵聖碧霞丹方劑中包含葫蘆巴,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補腎,益氣生精: 葫蘆巴性溫,味甘,入腎、脾經,具有溫陽補腎、益氣生精之功效。抵聖碧霞丹主治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而葫蘆巴可溫補腎陽,提高腎功能,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葫蘆巴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功效。抵聖碧霞丹亦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葫蘆巴的加入可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抵聖碧霞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男子小腸疝氣,諸藥不效者」,專攻頑固性疝氣疼痛。疝氣古稱「小腸氣」,因寒濕凝滯、肝經氣滯或氣血瘀阻所致,症見少腹脹痛、陰囊腫墜。原方強調「諸藥不效」後使用,推測其藥性峻猛,針對寒瘀交結、久病入絡之重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通散寒,逐冷止痛
- 硫黃、北亭(即硇砂)、茴香、葫蘆巴:硫黃大熱破陰寒,硇砂散結消積,二者擅攻沉寒痼冷;茴香暖肝腎、行氣止痛;葫蘆巴溫腎陽、逐寒濕。四藥協力化解寒凝根基。
疏肝理氣,解鬱破滯
- 川楝子、青皮、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瀉熱(反佐大隊熱藥),青皮破氣疏肝,延胡索活血行氣,三者調暢肝經氣機,解除「氣滯」致疝之關鍵。
蟲藥搜剔,通絡散結
- 全蠍:走竄通絡,針對久病入絡之痛,與硇砂、銅綠合攻有形之結。
活血消積,軟堅散結
- 阿魏、銅綠:阿魏化瘀消癥,銅綠腐蝕痰瘀,二者針對氣血瘀滯日久成積之頑證。
引經與佐使
- 蔥、酒送服:蔥白通陽散結,酒行藥勢,引諸藥直達下焦肝經。
三、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以「溫通攻逐」為核心,寒熱並用(主熱輔寒)、氣血同調。峻藥如硫黃、硇砂配延胡索、川楝子,既破陰凝又防燥烈傷陰;蟲藥與礦石藥相合,深入絡脈攻堅。全方重在開破,符合「疝屬肝經」理論,透過溫肝腎、破氣血、搜絡脈,解除疝氣之寒瘀膠結狀態。
總結
抵聖碧霞丹為古代專治頑固疝氣之峻劑,其組方體現「以通為用」之法,集中藥性猛烈之品攻逐沉寒痼冷,非一般疝氣所宜,當屬古代針對重症之「特效方」。
傳統服藥法
茴香(炒)、川楝子(去皮核)、全蠍(糯米炒,去足梢刺)、北亭(去石)、銅綠(研)、阿魏(研)、青皮、硫黃、延胡索、葫蘆巴(炒)各等分。
上為末,恨蔥研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丸,煨蔥熱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抵聖碧霞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抵聖碧霞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引《衛生家寶》。 組成:茴香(炒)、川楝子(去皮核)、全蠍(糯米炒,去足梢刺)、北亭(去石)、銅綠(研)、阿魏(研)、青皮、硫黃、延胡索、葫蘆巴(炒)各等分。 主治:男子小腸疝氣,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