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肺和肝飲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其富含苦杏仁苷,水解後產生氫氰酸,能抑制呼吸道平滑肌痙攣,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適用於肺熱燥咳、咳嗽痰少等症狀。
- 疏肝理氣:杏仁還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口苦等症狀。這與杏仁的苦味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有關。
因此,清肺和肝飲中加入杏仁,既能潤肺止咳,又能疏肝理氣,達到清肺和肝、止咳平喘的功效。
「清肺和肝飲」方劑中加入橘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 橘絡性味辛甘,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肝氣鬱結,易導致胸悶、脅痛、口苦等症狀,橘絡能疏通肝氣,緩解這些不適。
2. 潤肺止咳: 橘絡兼入肺經,具有一定的潤肺止咳作用。肺氣不利,常伴隨咳嗽、痰多、呼吸不暢等症狀,橘絡能潤肺止咳,改善肺部功能。
因此,「清肺和肝飲」中加入橘絡,有助於疏肝理氣、潤肺止咳,達到清肺和肝、改善肺肝功能的目的。
清肺和肝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滲濕: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清肺和肝飲中,因肺熱肝火上炎,常伴隨濕熱內蘊,茯苓可健脾祛濕,有助於改善濕熱症狀。
-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備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因肺熱肝火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在清肺和肝飲中,茯苓的加入有助於穩定心神,使療效更為全面。
清肺和肝飲中加入枳殼,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肺與肝臟在五行中屬金木相剋,肝氣鬱結可導致肺氣不宣,出現胸悶、咳嗽等症狀。枳殼可以疏肝解鬱,使肝氣疏泄,從而達到和解肺肝的作用。
- 降逆止嘔:清肺和肝飲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胸悶等症狀,而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肺熱上炎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
清肺和肝飲方中使用瓜簍皮,主要是基於其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
瓜簍皮,即葫蘆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其清熱利濕,可有效改善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等症狀;涼血解毒,則能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
因此,清肺和肝飲中加入瓜簍皮,一方面可清熱解毒,緩解肺肝熱盛,另一方面也能利濕降火,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肺和肝之效。
清肺和肝飲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涼血止血:丹參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清肺和肝飲旨在清熱解毒、疏肝理氣,而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肺、肝之熱毒,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丹參亦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之效。肺熱、肝火常伴隨濕熱,丹參可以清熱利濕,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肺和肝、利濕通淋的效果。
「清肺和肝飲」方劑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補腎,潤肺止咳: 沙苑子性微寒,味甘,入腎、肺經,具有滋陰補腎、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肺燥津傷、腎陰不足所致的咳嗽、氣喘、咽乾等症狀,沙苑子能起到滋潤肺陰、緩解燥熱、止咳化痰的作用。
-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沙苑子亦具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效,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促進體液循環,緩解肝火旺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
因此,沙苑子在「清肺和肝飲」中,既能滋陰潤肺,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整體提升療效。
清肺和肝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血活血,養血潤肺: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肺的功效,可改善因肺熱燥咳、津液不足引發的呼吸道問題,同時也能緩解肝血不足導致的肝氣鬱結,達到清肺和肝的效果。
- 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肺部氣血流通,有助於清除肺部熱毒,同時也能調節肝氣,使肝氣順暢,達到清肝和肝的目的。
清肺和肝飲中包含秦艽,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秦艽味苦寒,入肝、膽經,可清泄肝膽之火,並能散寒止痛,對於肝火上炎、肝鬱氣滯所致的咳嗽、咽痛、頭暈目眩、胸脅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秦艽還能祛風濕,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痠痛等也有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改善肝肺功能,達到清熱解毒、和肝理肺之功效。
清肺和肝飲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止痛消積的功效。
川楝子味苦,性寒,歸肝、脾經。其苦寒之性,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並能促進肝氣流通,緩解肝鬱氣滯導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此外,川楝子還有較好的驅蟲作用,對於肝膽濕熱引起的蟲積腹痛也有不錯的療效。因此,在清肺和肝飲中加入川楝子,可起到疏肝理氣、止痛消積,並輔助清熱解毒的作用。
主治功效
清肺和肝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馬培之醫案》所載,清肺和肝飲由當歸、丹參、白蒺藜、烏藥、茯苓、秦艽、川斷肉、紅花、橘絡、老薑組成。雖然該醫案中並未明確記載此方的主治,但結合原方組成以及藥物功效,以及原始方劑的功效[風冷着于肝俞,五六椎兩旁作痛,牽引脅肋,咳嗽氣粗。],我們可以對其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 原方組成: 杏仁、橘絡、茯苓、枳殼、瓜籃皮、丹參、沙苑子、當歸、秦艽、川楝子
- 《馬培之醫案》組成: 當歸、丹參、白蒺藜、烏藥、茯苓、秦艽、川斷肉、紅花、橘絡、老薑
此方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主要方向。
- 當歸、丹參、紅花: 為活血化瘀的要藥,能夠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滯,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當歸更能補血,使氣血充盈,運行通暢。丹參尚能涼血清心除煩。紅花活血通經,用於多種瘀血阻滯之症。
- 橘絡: 理氣化痰,通絡止痛。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烏藥: 辛溫香竄,上入肺脾,下通膀胱腎經,能順氣、開鬱、散寒、止痛。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可排除體內多餘水濕,減輕身體負擔。
- 秦艽: 祛風濕,舒筋絡,止痹痛。主要針對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 川斷肉: 補肝腎,續筋骨,調血脈。常用於腰膝酸軟,風濕痹痛。川斷又名續斷,有接續筋骨之效。
- 白蒺藜: 根據《本草匯言》記載:「白蒺藜,去風下氣,行肝經血分之藥也。苦能泄,辛能散,溫能通,使風無久鬱,氣無久逆,血無久滯,有搜風、定痛、消癥、化瘕之功矣。」因此,白蒺藜能散肝經之風,行氣活血。
- 老薑: 溫經散寒,助陽通脈。能溫暖中焦,增強活血行氣的效果。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以原方[風冷着于肝俞,五六椎兩旁作痛,牽引脅肋,咳嗽氣粗。]作為主治,中醫認為「肝俞」為肝之背俞穴,位於背部,與肝臟功能相關。當外感風冷侵襲肝經,鬱結於肝俞,則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可導致背部及脅肋疼痛。咳嗽氣粗為肺氣失宣的症狀。
因此,「清肺和肝飲」通過活血化瘀、疏肝理氣、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等作用,來改善肝經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總之,根據醫案中的藥物組成和《馬培之醫案》的背景,可以推測「清肺和肝飲」應該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疏肝理氣功效。結合原方組成,能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杏仁2錢,橘絡8分,雲茯苓2錢,枳殼8分,佛手1錢半,瓜蔞皮2錢,丹參1錢半,蒺藜1錢半,當歸1錢半,秦艽1錢半,川楝子(切)1錢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平和,無明顯毒副作用,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肺和肝飲, 出處:《馬培之醫案》。 組成:杏仁2錢,橘絡8分,雲茯苓2錢,枳殼8分,佛手1錢半,瓜蔞皮2錢,丹參1錢半,蒺藜1錢半,當歸1錢半,秦艽1錢半,川楝子(切)1錢半。 主治:風冷著於肝俞,五六椎兩旁作痛,牽引脅肋,咳嗽氣粗。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