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濕利水,兼解表散寒: 防己性味辛、苦、寒,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濕、利水消腫、解表散寒的功效。五苓散主治濕痺水腫,而防己加入後,可加強利水消腫效果,同時兼顧表寒證,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而致水腫者,更能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己與桂枝、薏仁等藥物搭配,可互相協同,增強藥效。桂枝溫經散寒,薏仁健脾利濕,防己則可助其利水消腫,並能解表散寒,三者合用,可更好地消除水腫,改善寒濕之症。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利水: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溫陽化氣,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水腫的消除。五苓散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加入桂枝可增強利水效果,尤其適合寒濕水腫的患者。
- 調和營衛: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水腫消退。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中加入桂枝,可與防己、薏仁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利水消腫、和解表裏、通暢氣血的功效。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五苓散本身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而薏苡仁亦能利水滲濕,尤其對於濕濁停滯所致的浮腫、水腫有良好效果。二者相輔相成,可加強利水滲濕之效力。
- 健脾除濕: 薏苡仁除了利水滲濕外,亦能健脾除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在防己桂枝薏仁方中,加入薏苡仁有助於化解水濕、健脾利水,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消除水腫,改善體內濕氣。
主治功效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本方由五苓散合防己、桂枝、薏苡仁三味藥組成。
- 五苓散: 茯苓、澤瀉、豬苓、白朮、桂枝
- 加味藥: 防己、桂枝、薏苡仁
古文分析:
《溫病條辨》中,吳塘先生指出:「肝藏血,主筋,筋為寒濕搏急而轉,故於五苓和霍亂之中,加桂枝?筋,防己急驅下焦血分之寒濕,薏仁主濕痺腳氣,扶土抑木,治筋急拘攣。甚寒脈緊,則非純陽之附子不可。」
治療原理分析:
- 寒濕內侵,筋脈失養: 古文明確指出,筋的攣急是由於寒濕之邪侵襲,導致筋脈失養所致。肝藏血,主筋,寒濕阻遏氣血運行,筋脈失於濡養,則會出現拘攣、轉筋等症狀。
- 五苓散利水滲濕: 五苓散作為基礎方,其主要功效在於利水滲濕,通陽化氣。透過利水,將體內停滯的水濕排出,從而緩解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症狀。
- 桂枝溫陽通脈,助解表: 桂枝既能溫通經脈,又能助五苓散解表散邪,使寒邪從表而出。其溫熱之性,亦可溫煦筋脈,緩解因寒邪所致的筋脈拘攣。
- 防己祛濕利水,散寒止痛: 防己善於祛除下焦的寒濕,能迅速將體內寒濕排出,並有止痛之效。它能針對性地處理因寒濕所致的筋脈不利。
- 薏苡仁健脾利濕,舒筋緩攣: 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既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又能利小便而導濕下行。古文提及「扶土抑木」,意指通過健脾以疏肝,調和肝木,並能舒緩筋脈拘攣。
- 綜合作用: 本方通過五苓散利水滲濕、桂枝溫通經脈、防己祛濕止痛、薏苡仁健脾利濕,共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利濕止痛、舒筋緩攣的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本方主治因寒濕侵襲,導致筋脈失養所引起的霍亂轉筋。其症狀表現可能為:突然發作的肢體抽搐、疼痛、或伴有腹瀉、小便不利等症狀。此方主要針對寒濕內侵所導致的筋脈拘急,而非一般的轉筋。
傳統服藥法
五苓散,防己1兩,桂枝1兩半(足前成2兩),薏仁2兩。
寒甚脈緊者,再加附子大者1枚。
上為細末。
每服5錢,百沸湯和,日3次,劇者日3夜1。得臥則勿再今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出現脫水的情況。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水分的流失。
相關疾病
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五苓散,防己1兩,桂枝1兩半(足前成2兩),薏仁2兩。 主治:霍亂兼轉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