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雄丸

SI XI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七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5%
肺經 15%
胃經 15%
大腸經 9%
心經 6%
腎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雄丸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化痰散結: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化痰散結、止痙定搐之效。四雄丸中以白僵蠶配合其他藥材,可針對痰多、氣喘、咳逆等症狀,起到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二、熄風止痙:白僵蠶對於因風痰阻絡而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四雄丸中加入白僵蠶,可輔助其他藥材,達到熄風止痙,緩解風痰上擾所致的頭昏、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四雄丸方劑中包含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天雄的藥性: 天雄味辛、苦,性溫,入心、脾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寒濕痹痛、關節疼痛、肢體麻木、陽痿等病症,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2. 方劑組成配伍: 四雄丸以天雄為君藥,其辛溫之性,能溫通經絡、散寒除濕,配合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烏頭等,共同發揮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寒濕痹痛的目的。

總之,天雄的藥性和方劑組成配伍,共同決定了其在四雄丸中的重要地位。

四雄丸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炎症或外傷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四雄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冰片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快緩解病症。
  2. 開竅通竅,醒腦開竅:冰片亦有開竅通竅、醒腦開竅之效,可改善因熱毒阻遏而引起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四雄丸中加入冰片,可加強藥物對腦部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醒頭腦,緩解相關症狀。

四雄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四雄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白礬可以有效地去除皮膚表面的濕氣,止癢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2. 收斂生肌:白礬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在四雄丸的組成中,白礬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有效治療皮膚病。

四雄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針對其行氣止痛的功效。

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其行氣作用主要體現在疏肝理氣、降逆止嘔,能緩解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同時,木香還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以改善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腹瀉。

因此,四雄丸中加入木香,能夠有效緩解肝脾不和、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達到止痛、行氣的效果。

四雄丸中包含硇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燥濕止癢:硇砂性寒而燥,能有效祛除濕邪,止癢止痛,對於濕疹、皮癬等皮膚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殺蟲止癢:硇砂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蟲咬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然而,硇砂有毒性,需慎用,且不可內服。四雄丸通常以外用為主,避免內服,以減少毒副作用。

四雄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其苦燥之性可燥濕止嘔,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

四雄丸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吳茱萸的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功效,恰好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中藥方劑[四雄丸]的組成中包含莨菪。莨菪性溫,味辛,主要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四雄丸中加入莨菪,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解毒功效,幫助去除體內的毒素,減少腫脹和疼痛。莨菪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舒緩因毒素引起的炎症反應,改善各種腫塊和脹痛問題,使得整體方劑在治療腫脹、結節等症狀上更加有效。

主治功效


四雄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本草功效綜述:

四雄丸由白僵蠶、天雄、冰片、白礜、木香、?砂、吳茱萸等多味藥材組成。各藥功效如下:

  • 白僵蠶: 具有消炎、解毒、止痛之效,可助於緩解體內炎症,減輕疼痛。
  • 天雄: 擅長活血化瘀、散寒除濕,能促進氣血運行,驅散體內寒濕。
  • 冰片: 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之功,可清解內熱,安撫心神。
  • 白礜: 其殺菌消毒、去腐生肌之效,有助於瘡瘍的癒合。
  • 木香: 能調氣和胃、健脾開胃,可理順氣機,增進食慾。
  • ?砂: 具有破癥瘕結聚、利水通淋之效,可消散腫塊,通利小便。
  • 吳茱萸: 性溫,能溫中燥溼、行氣止痛,有助於溫煦中焦,化解寒濕,緩解疼痛。

古籍分析與治療原理: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提及“(肝)主治:腎虛陽弱(《聖惠》四雄丸用之)”,明確指出四雄丸的應用於治療腎虛陽弱之證。《太平聖惠方》則直接描述四雄丸“治腎臟虛損,陽氣萎弱”,進一步闡明了其主治病機。

綜合兩者,可見四雄丸的核心治療機理在於針對腎陽不足的病機。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腎陽虛則溫煦失職,導致精氣不足,功能衰退,表現為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痠軟等症狀。

四雄丸中,天雄、吳茱萸等辛溫之藥,能溫補腎陽,驅散寒邪;木香理氣健脾,助運化,使氣血生化有源;?砂則可破除瘀滯,疏通經絡;而白僵蠶、冰片等則可輔助消炎解毒,維持體內平衡。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壯陽、散寒除濕、活血通絡之效,從而改善腎陽虛損引起的種種不適。

主治功效總結:

綜上所述,四雄丸的主要功效在於溫補腎陽,兼以散寒除濕、活血通絡。其主治病症為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症。此方以補益腎陽為核心,兼顧氣血運行,從整體上改善腎陽虛衰之證,達到溫腎壯陽,恢復身體機能之效。

傳統服藥法


雄雀肝10具(微炙),雄雞肝3具(微炙),雄蠶蛾五10枚(微炙),天雄2兩(炮裂,去皮臍),龍腦1兩(細研),白礬1兩(燒令汁盡),木香半兩,白馬莖2兩(塗酥,炙令微黃),硇砂1兩(細研),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莨菪子1兩(水淘去浮者,水煮芽出,候乾,炒令黃黑色)。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四雄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雄雀肝10具(微炙),雄雞肝3具(微炙),雄蠶蛾50枚(微炙),天雄2兩(炮裂,去皮臍),龍腦1兩(細研),白礬1兩(燒令汁盡),木香半兩,白馬莖2兩(塗酥,炙令微黃),硇砂1兩(細研),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莨菪子1兩(水淘去浮者,水煮芽出,候乾,炒令黃黑色)。 主治:腎臟虛損,陽氣萎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