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白朮散

SI ZHI BAI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脾經 23%
肺經 20%
腎經 13%
心經 13%
心包經 6%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制白朮散的組成中包含白朮,是因為白朮具有多種藥用功效,在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氣、燥脾濕,對於脾虛濕盛、食少便溏、腹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止瀉固表: 白朮能固表止瀉,對於脾虛氣陷、易於感冒、反覆腹瀉等症狀,白朮能有效改善。
  3. 利水滲濕: 白朮能利水滲濕,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白朮在四制白朮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健脾燥濕、止瀉固表、利水滲濕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脾虛濕盛、泄瀉、水腫等疾病的常用藥材。

四制白朮散中加入白豆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助白朮健脾止瀉:白豆蔻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之效。與白朮同用,可增強白朮健脾止瀉之力,共同改善脾胃功能,消除腹瀉等症狀。
  2. 芳香化溼,去濁除穢:白豆蔻氣味芳香,可燥溼化痰,去除腸道溼濁,並有芳香化溼之效,幫助脾胃恢復正常運化,進一步增強白朮的功效。

四制白朮散中加入補骨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補脾益氣,溫陽散寒: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脾益氣、散寒止痛之功效。白朮善於健脾燥濕,但其性偏燥,容易耗氣傷陰,加入補骨脂可溫陽補氣,協同白朮補脾益氣,防止白朮燥氣傷陰。

二、 助白朮燥濕止瀉:補骨脂亦有燥濕止瀉之效,與白朮共同作用,可加強燥濕止瀉之力,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尤為有效。

對於[四制白朮散]中的五味子成分,五味子性味酸溫,具有收斂固澀、補腎益氣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虛汗、久咳等症狀。該方加入五味子旨在增強固澀止汗的作用。

主治功效


四制白朮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四制白朮散》的主要功效在於健脾燥濕、益氣固表,其應用範圍涵蓋了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盜汗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1. 針對脾虛泄瀉:

    • 《証治準繩‧幼科》指出,幼兒因「飲食不能樽節,暑濕不能護養」導致「肚腹傷壞,泄瀉頻仍」,此乃脾胃受損,運化失司,濕邪內生之象。文中強調「脾虛元氣弱」,而《四制白朮散》正是針對此脾虛濕盛的證候。
    • 方中白朮為君藥,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可幫助恢復脾胃功能,運化水濕,從而止瀉。
    • 《方症會要》也提到用四制法炮製白朮,並用於治療「脾泄」,可見此方在古代即被用於治療因脾虛引起的泄瀉。
  2. 針對盜汗:

    • 《醫學入門》、《雜病源流犀燭》、《醫學正傳》、《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濟陽綱目》等諸多醫書皆將《四制白朮散》列為治療盜汗的常用方劑。
    • 盜汗多因陰虛火旺,或氣虛衛表不固所致。諸如《雜病源流犀燭》提到:「腎傷則陽衰,陽衰則衛虛,所虛之衛行於陰分,當目瞑之時,無氣以固其表,則腠理開而盜汗出。」
    • 《四制白朮散》中的白朮雖為燥濕之品,但其更偏重於健脾益氣,通過強化脾胃的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從而固護衛表,防止汗液外洩。
    • 《醫學入門》指出「汗挾濕者,四制白朮玉屏風」,明確說明此方適用於濕邪較盛,導致汗出不止的情況。
    • 方中白朮通過不同的炮製方式(黃耆炒、石斛炒、牡蠣炒、麩皮炒),加強其健脾固表,收斂止汗的效果,從而達到治療盜汗的目的,強調需取單味白朮研末使用,亦是為了更專注於其健脾固澀的功效。
  3. 關於痘瘡:

    • 《証治準繩‧幼科》提到,《四制白朮散》可用於「痘日久不靨」,即痘瘡後期難以結痂收膿的情況。
    • 此時的痘瘡往往與脾虛氣弱有關,方劑通過健脾益氣,輔助痘毒外達,促使痘瘡順利結痂痊癒。
    • 文中也強調,若是痘瘡過快收斂,可能反而不利,應該順應痘瘡的自然發展規律。

總結:

《四制白朮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護衛表來達到治療效果。此方不僅能處理脾虛濕盛的泄瀉,也能用於氣虛不固導致的盜汗,及脾虛導致的痘瘡難癒,其核心在於調理脾胃,增強氣機的固攝功能。此方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若陰虛火旺或外邪引起的盜汗,則需配合其他方劑使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濕內停,下利清稀的病證。脾虛濕盛者,可加蒼朮、厚朴、茯苓等;脾虛陽衰者,可加附子、肉桂等;脾虛氣弱者,可加黃芪、黨參等。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身體消瘦夜間盜汗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四制白朮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白朮4兩(分作4份:1份用黃耆同炒,1份用石斛同炒,1份用牡蠣同炒,1份用麸皮同炒)。 主治:盜汗。

四制白朮散, 出處:《方症會要》卷二。 組成:白朮1斤(米泔水浸軟,咀片,分作4份,1份用白豆蔻仁炒,1份用破故紙炒,1份用五味子炒,俱以炒乾爲度,揀去同炒藥)。 主治:脾泄。

四制白朮散, 出處:《準繩·幼科》卷四。 組成:白朮8兩(分作4份,1份砂仁炒,1份糯米炒,1份麸皮炒,1份壁土炒)。 主治:調脾。主治:飲食不能樽節,暑濕不能護養,肚腹傷壞,泄瀉頻仍,飲食懶進,肢體羸瘦,癒未幾而痘隨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