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鱉頭足丸方劑中包含鱉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鱉頭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的功效。鱉頭富含蛋白質、氨基酸、膠原蛋白等營養成分,能滋陰補腎,改善肝腎虛損引起的頭昏眼花、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鱉頭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治療熱毒入侵所致的皮膚病、瘡瘍等。
- 鱉頭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提高藥效。鱉頭足丸中通常會搭配龜板、鹿角膠等藥材,共同發揮滋陰補腎、強筋健骨、活血化瘀等功效,針對肝腎虧虛、筋骨酸軟、風濕痹痛等病症,療效更佳。
鱉頭足丸中加入蠐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 蠐螬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鱉頭足丸以補腎固本為主要功效,蠐螬的加入可以增強補腎效果,提升藥效。
- 助藥力: 蠐螬具有破瘀生新、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鱉頭足丸中其他藥材以滋補為主,蠐螬的加入可以改善藥性,使藥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劑[鱉頭足丸]的組成中包含虻蟲,是因為虻蟲具有強效的驅蟲作用。虻蟲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寄生蟲,對於改善由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脹氣等問題具有顯著效果。其驅蟲效果強,能夠迅速緩解因寄生蟲引起的不適。然而,虻蟲在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避免過度使用引發副作用。
鱉頭足丸中加入蚱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祛風止痙: 蚱蟬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風熱感冒、麻疹、驚風抽搐等症狀,可起到清熱解毒、止痙平喘的作用,與鱉甲、龜板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毒、滋陰潛陽的功效。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蚱蟬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配合鱉頭、鱉足等藥材,共同改善血脈運行,緩解疼痛。
因此,鱉頭足丸中加入蚱蟬,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祛風止痙,更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鱉頭足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鱉頭足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性疾病,如四肢厥冷、腰膝痠痛等。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因寒凝血脈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 助藥力:鱉頭足丸中含有鱉甲、龜板等寒涼之物,加入乾薑可以起到溫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寒而傷陽氣,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發揮作用。
鱉頭足丸方劑中包含人參,其主要原因如下:
- 補益元氣: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定志等功效。鱉頭足丸中以鱉甲、鱉肉等為主,具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的功效,而人參則可補益元氣,使其藥效更為顯著,使陰陽調和,達到治療目的。
-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細胞生長,可有效抵禦病邪侵襲。鱉頭足丸主要用於治療虛弱體質、氣血不足等症,人參的加入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鱉頭足丸中加入雲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止痛止癢: 雲母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止癢的功效。鱉頭足丸治療的病症多為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加入雲母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 收斂固澀,止瀉止血: 雲母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止瀉止血。鱉頭足丸治療的病症中,有些伴隨有腹瀉、出血等症狀,加入雲母可以起到收斂固澀、止瀉止血的作用,改善病情。
鱉頭足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鱉頭足丸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通經止痛: 川芎還具有通經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對於跌打損傷造成的局部疼痛,川芎可以起到輔助止痛的作用。
鱉頭足丸中包含牛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牛黃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鱉頭足丸主治熱病神昏、痰熱蒙閉、驚厥抽搐等症,而牛黃能有效清熱解毒,使痰濁化解,神志清醒,因此成為方劑中重要的藥物。
- 鎮驚安神,平息躁動:牛黃具有鎮驚安神的功效,能平息躁動不安,緩解驚厥抽搐等症狀。鱉頭足丸中加入牛黃,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促進神志恢復。
鱉頭足丸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發表解肌之功效。鱉頭足丸以補腎壯陽、益氣補血為主,而桂枝的溫陽散寒之性,有助於溫補腎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疼痛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方中以鱉甲、龜板等寒涼之品為主,桂枝的溫性有助於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過於寒凝血脈,並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進一步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桂枝的加入,不僅能溫補腎陽,改善肢體症狀,還能調和藥性,提升藥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鱉頭足丸主治功效分析
《幼幼新書》 中記載的鱉頭足丸,其主治為 「小兒裏急,脅下支堅」,並有 「治小兒脅下積氣,羸瘦骨立,圊便不節」 的功效。根據其組成藥物及古籍記載,可推導其治療原理如下:
1. 疏肝理氣、消積散結:
- 「小兒裏急」,指的是小兒腹痛,裡急後重,多因肝氣鬱結,氣滯不行所致。「脅下支堅」 則指脅肋部位脹痛、有硬塊,亦多為肝氣不舒,積滯所成。
- 鱉頭具有滋陰補腎之效,有助於平肝潛陽,但於此方中,其作用更側重於扶正,為後續驅邪提供基礎。
- 虻蟲 破血逐瘀,蠐螬 活血化瘀、消癰解毒,兩者相合,可疏通經絡,消散積滯,解除脅下之堅。川芎 活血祛風、調經止痛,進一步加強活血行氣之功。
- 乾薑 溫中散寒、行氣止嘔,可暖脾胃,助消化,兼能疏導氣機,緩解腹痛。
2. 健脾益氣、調和腸胃:
- 「羸瘦骨立」 和 「圊便不節」,反映小兒脾胃虛弱,氣機失調,運化無力,導致營養吸收不良,腸道功能紊亂。
- 人參 大補元氣,健脾益氣,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 乾薑 與人參相配伍,可溫養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緩解腹瀉。
- 牛黃 雖以清熱解毒為主,但亦有豁痰醒腦之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遲滯。
3. 兼顧清熱、解毒:
- 蚱蟬 清熱解毒、利咽開音,可清除體內蘊熱,兼顧小兒常見的咽喉不適。
- 牛黃 清熱解毒,可輔助清除體內濕熱之邪,避免久病化熱。
4. 其他輔助作用:
- 雲母 潤肺止咳、平喘定驚,雖非主藥,但在小兒體質虛弱時,可輔助平定呼吸不暢,安定心神。
綜合而言,鱉頭足丸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為主要治療手段,輔以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整體旨在達到消積散結,調整脾胃功能,從而改善小兒脅下積氣,羸瘦骨立,圊便不節等症狀。其治療思路,著眼於消除病邪的同時,兼顧扶正,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鱉頭、足1具(酒2升,浸1宿,炙乾),蠐螬40個(炙),虻蟲2合(去頭、足、羽),蚱蟬20個(炙),蜣螂20個(炙),乾薑3兩,人參3兩,雲母(煉)2兩,川芎2兩,牛黃1分,桂心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丸,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鱉頭足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嬰子需方》。 組成:鱉頭、足1具(酒2升,浸1宿,炙乾),蠐螬40個(炙),虻蟲2合(去頭、足、羽),蚱蟬20個(炙),蜣螂20個(炙),乾薑3兩,人參3兩,雲母(煉)2兩,川芎2兩,牛黃1分,桂心1兩。 主治:小兒裏急,脅下支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