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衰湯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其 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的功效。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 鎮靜安神、降肝火、清肝明目 的作用。神衰症多因肝陽上亢、心神不寧所致,石決明可 平抑肝陽,清熱降火,使神志安定,恢復清醒,從而達到改善神衰症狀的目的。
此外,石決明還可 滋養肝腎,改善視力,對於神衰患者伴隨的頭昏目眩、視物模糊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神衰湯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安神定志: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之效。其內含的碳酸鈣等成分能平息心火,穩定心神,緩解心悸失眠、精神恍惚等症狀,有助於改善神衰所致的失眠、多夢、心煩意亂等症狀。
2. 清熱解毒:珍珠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心火、解熱毒,並能緩解因熱毒上擾而導致的神衰、神志不清等症狀。
因此,神衰湯中加入珍珠,有助於安神定志、清熱解毒,從而改善神衰所致的相關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神衰湯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鈎藤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神衰常伴隨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肝風內動之症狀,鈎藤可平息肝風,緩解相關症狀,改善神衰患者的頭暈、肢體麻木等不適。
- 清熱解毒:鈎藤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神衰常與體內熱毒相關,鈎藤可清熱解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頭昏腦脹、心煩易怒等症狀,從而達到改善神衰的效果。
神衰湯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明目: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神衰症狀往往伴隨頭昏眼花、視物模糊等症狀,菊花可以清熱降火,改善視力,緩解眼部不適。
- 疏風散熱: 菊花能疏風散熱,對於神衰所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因此,神衰湯中加入菊花,可有效改善神衰患者的頭昏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狀,起到清熱明目、疏風散熱的作用。
神衰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丹參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神衰症常伴隨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腦部供血不足,丹參可改善血液循環,為腦部提供充足的營養,改善神志不清、頭昏腦脹等症狀。
- 安神定志:丹參還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神衰症常伴隨心神不寧、失眠多夢,丹參可鎮靜安神,改善睡眠,緩解焦慮不安等症狀,從而促進神志恢復。
神衰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神衰多因氣血不足、瘀血阻滯所致,赤芍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神衰症狀。
- 清熱涼血: 赤芍亦有清熱涼血之效。神衰患者常伴有肝火旺盛、心煩失眠等症狀,赤芍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有助於平息肝火,改善睡眠質量。
神衰湯中加入夜交藤,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安神:夜交藤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滋陰養血、安神定志的功效。對於神經衰弱、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夜交藤能有效改善。
- 調和氣血:夜交藤能補虛益氣,調和氣血,對於氣血不足、心神不寧、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夜交藤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神衰湯中加入夜交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衰、失眠、心悸等症狀,達到滋陰安神、調和氣血的效果。
神衰湯中加入合歡皮,主要基於其安神解鬱、疏肝理氣的功效。
合歡皮味甘性平,入心、肝經,具有 舒筋活絡、解鬱安神 的作用。對於神志不安、失眠多夢、心煩氣躁、肝鬱氣滯等症狀,合歡皮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神衰湯多用於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多夢、心煩易怒等症狀,合歡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緩解患者的情緒波動,改善睡眠質量,從而達到安神益智、恢復精神的目的。
神衰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除煩、利尿降壓的功效。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胃經,具有清心除煩、利尿降壓、解毒生津的功效。神衰湯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氣短等症狀,而淡竹葉的清熱除煩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心神不安,利尿降壓功效則可以改善心悸氣短的症狀,使患者身心得到平衡,達到治療目的。
神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神衰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燥的藥材,甘草的加入有助於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補脾益氣,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能增強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對於神衰虛弱的患者,甘草的補益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元氣,提升體質,促進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衰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神經衰弱」,屬中醫「不寐」、「鬱證」範疇,其病機關鍵為「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心火偏旺,胃失和降」。肝陰虧虛則陽無所制,上擾心神而見失眠;肝氣橫逆犯胃,則見噯氣納差;心火偏旺更耗陰血,舌質淡青、脈弦細皆為陰虛陽亢、氣機失調之象。方名「神衰」點明其調攝情志、安定神志之效,符合古籍中「肝主謀慮」、「心主神明」之理論框架。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平肝潛陽:
- 石決明、珍珠母為君藥,質重沉降,直折肝陽,符合《本草綱目》「介類潛陽」之旨。
- 鈎藤、菊花為臣,清肝息風,協同介類藥物導陽入陰,尤其鈎藤「後下」保留揮發成分,強化鎮靜之效。
活血通絡以助潛降:
- 丹參、赤芍為佐,活血兼清心肝之熱,取「血行則氣順」之理,間接助肝陽下潛,亦防久鬱成瘀。
調和心脾以安神:
- 夜交藤、合歡皮為「對藥」,一補一通,夜交藤養心安神,合歡皮解鬱和血,契合《本草正義》「合歡安五臟,和心志」之述。
- 淮小麥、炙甘草化裁自甘麥大棗湯,針對「臟躁」樣表現,柔肝緩急,調和胃氣。
清透鬱熱:
- 鮮竹葉為使,輕清上焦心火,引熱從小便出,與重鎮藥形成「一降一利」之勢,共導邪熱下行。
全方配伍思維:
以「重鎮潛陽」為核心,結合「活血解鬱」、「柔肝和胃」三法並行。肝陽得降則心神自安,胃氣和則臥得眠,符合《內經》「陽入於陰則寐」之理。案例中後期加炒棗仁加強養肝血之功,標本兼顧,終以補心丸善後,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層次。
傳統服藥法
石決明12克,珍珠母12克,鈎藤10克(後下),菊花10克,丹參10克,赤芍10克,夜交藤12克,合歡皮10克,淮小麥12克,炙甘草4.5克,鮮竹葉10克。
平肝潛陽,和胃安神。
水煎服,每日1劑。
神經衰弱:某女,20歲,學生。由於學習緊張,以致嚴重失眠,每晚僅能入睡一小時許,食慾差,噯氣,舌質淡青,脈象弦細。脈症合參,乃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心火偏旺,胃失和降。治宜乎肝潛陽,和胃安神。服神衰湯7劑,夜寐轉佳,能入睡3-4小時,後以原方去鈎藤,加入炒棗仁10克,再服14劑,睡眠增加,胃納亦佳。改服補心丸,一月後追訪,雖停藥多日,但睡眠仍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柔之品較多,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衰湯, 出處:《千家妙方》引黃文東方。 組成:石決明12g,珍珠母12g,鉤藤10g(後下),菊花10g,丹參10g,赤芍10g,夜交藤12g,合歡皮10g,淮小麥12g,炙甘草4.5g,鮮竹葉10g。 主治:平肝潛陽,和胃安神。主治:神經衰弱,證履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心火偏旺,胃失和降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