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散

水石散

SHUI S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心經 28%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腎經 14%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石散中含有寒水石,主要因為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水石散中常用於治療熱證,如高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
  2. 利濕通淋: 寒水石還能利溼通淋,治療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病症。水石散中的寒水石能促進尿液排出,幫助身體排毒,改善水腫。

水石散中加入赤石脂,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水石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泄瀉,赤石脂可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輔助止瀉。
  2. 清熱利濕: 赤石脂性寒,能清熱利濕。水石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如滑石、豬苓等,赤石脂的加入,可以加強清熱利濕之效,更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症狀。

總而言之,赤石脂在水石散中,既能固澀止瀉,又能清熱利濕,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水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一切湯火燙破」,即各類熱源(沸水、熱油、火焰等)導致之皮膚燙傷、灼傷。古代醫家認為燙傷後熱毒積聚、肌膚破損,需清熱解毒、斂瘡生肌。其外用形式(菜油調敷或直接撒布)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原則,直接作用於患處。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寒水石:性大寒,味辛鹹,歸肺、胃經。

    • 《本草綱目》載其能「涼血降火,止牙疼,解熱毒」。
    • 此藥清熱瀉火之力強,針對燙傷後局部火熱之毒,可迅速降火解毒,緩解紅腫灼痛。
  2. 赤石脂:性溫,味甘澀,歸大腸、胃經。

    • 《神農本草經》稱其「主泄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後世多用其收斂止血、生肌斂瘡之效。
    • 對燙傷破皮潰爛者,赤石脂可吸附滲液、促進瘡面乾燥結痂,防止感染。

組方邏輯推理:

  • 寒溫並用:寒水石清熱瀉火,赤石脂溫澀斂瘡,二者配伍可制約寒涼過度傷正,亦避免溫燥助火,形成「清熱不礙斂瘡,生肌不助熱毒」的平衡。
  • 剛柔相濟:寒水石質地堅硬,清透熱邪;赤石脂質細黏膩,能封固創面。一散一收,既解熱毒,又護瘡口。
  • 油調與乾撒之別
    • 菜油調敷適用於未潰爛者,油性潤澤可防乾裂,攜藥性透入皮膚。
    • 直接撒布適用於已破潰滲液者,利用粉末吸附滲出、加速瘡面乾燥。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寒水石清解燙傷熱毒,赤石脂修復受損肌膚,二者協同達到「清熱—斂瘡—生肌」的遞進效果。其設計契合燙傷病理(熱邪侵襲→皮肉腐敗→潰瘍滲液),體現中醫外治「急則治標,緩則固本」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赤石脂各等分。
上為末。
用菜油調搽;破爛有水者,將末撤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水石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寒水石、赤石脂各等分。 主治:一切湯火燙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