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飲子

獨活飲子

DU HUO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7%
膀胱經 14%
腎經 9%
膽經 9%
肺經 9%
心經 8%
大腸經 4%
胃經 4%
三焦經 4%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活飲子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頭風痛:獨活飲子主治風寒濕痺,常伴隨頭風痛症狀。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痛之效,能有效緩解頭風痛,與獨活、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2. 改善肢體麻木:獨活飲子中,獨活、羌活等藥物具有祛風除濕之效,但對於風寒濕痺導致的肢體麻木,單靠祛風除濕藥力不足。天麻具有通絡止痛之效,能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肢體麻木症狀,使治療更加全面。

獨活飲子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 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獨活飲子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但風寒痹痛常與肝氣鬱滯相關。木香加入可疏肝理氣,使氣血流通,解除痺痛,提升療效。
  2. 調和脾胃: 獨活飲子中多用辛溫藥物,若不加木香調節脾胃,易導致脾胃受損。木香能健脾消食,調和脾胃功能,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使藥效更穏定,提高治療效果。

獨活飲子以「獨活」為名,自然包含「獨活」一味藥材,此乃方劑命名之慣例,以主要藥材命名,方便辨識及記憶。

「獨活」為本方君藥,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之功效。該方主治風寒濕痺,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等症,而「獨活」正是針對此類症狀的關鍵藥材,故方名以「獨活」命名,突顯其藥效及重要性。

獨活飲子中包含防風,主要是由於兩者在功效上互相協調,共同增強藥效。

獨活性溫,善於祛風寒濕,通經活絡,止痛,而防風性溫,亦善於祛風寒濕,且能止痛,解表散寒。

二者搭配,既能發揮獨活祛風濕、通經活絡的功效,又能藉由防風的止痛、解表散寒作用,加強藥效,使藥力更為平和,避免獨活燥性過強。

此外,防風還能起到引導藥力向表散發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於下焦,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獨活飲子為一經典中醫方劑,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症狀。其方中包含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川芎、當歸、茯苓、白朮、甘草、細辛、生薑及大棗等多種藥材,而其中加入微量麝香,則是為了增強藥效傳導與活血通絡之效。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肺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之功,適用於各種閉證、難產、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等。在獨活飲子中,麝香的加入可促進藥物有效成分迅速到達病灶,提高整體療效,同時其活血化瘀的作用亦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祛風除濕、強筋壯骨的效果。然而,由於麝香珍貴且來源有限,現代臨床常用人工麝香代替,以確保藥物的可獲取性和經濟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活飲子】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腎疳臭息」,屬中醫兒科「五疳」之一。腎疳多因先天不足或後天調養失當,導致腎虛濕熱上蒸,臨床可見:

  • 口臭腐穢:濕熱熏蒸於口,氣息污濁如腐敗之氣。
  • 齒齦潰爛: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虛熱毒上攻,致齒齦腫痛腐潰。
  • 形瘦耳焦:腎精虧損,形體失養,耳為腎竅,故見耳廓枯焦。

本方以「臭息」為標,治在清化腎經濕熱,兼滋陰涼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獨活(君藥)

    • 性味辛溫,傳統用於祛風濕、止痛,然其「入腎經」之說見於《本草綱目》,此處取其「宣散濕熱鬱滯」之功。
    • 腎疳濕熱鬱結,獨活辛散開泄,能透達下焦陰分之邪,使濕熱從表而解。
  2. 生地黃汁(臣藥)

    • 甘寒滋陰,涼血解毒,直入腎經以清虛熱。
    • 腎疳日久耗傷陰血,生地黃滋腎水、養陰津,兼解熱毒,治本之藥。
  3. 竹瀝(佐使藥)

    • 甘寒滑利,清熱化痰,善走竅絡。
    • 「臭息」為濕熱釀痰上泛,竹瀝滌痰透絡,清除上焦腐穢之氣,與獨活表裏分消。

三、配伍原理

  • 辛溫配甘寒:獨活辛散宣通,佐以生地黃、竹瀝之寒潤,制其燥性,存其透邪之力,共成「清化濕熱不傷陰」之效。
  • 標本兼顧:獨活解鬱熱為標,生地養陰為本,竹瀝化痰為樞紐,三者協調,針對腎疳「陰虛濕熱」核心病機。

四、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簡潔,反映「腎疳」非純虛證,而屬虛實夾雜。若腎精虧甚,可酌加熟地黃、山茱萸;若濕熱重,加黃柏、澤瀉。然須注意獨活用量,避免辛散過度耗陰。

傳統服藥法


獨活1兩(銼),竹瀝2合,生地黃汁2合。
以水1大盞,煎獨活至6分,去滓,下竹瀝、地黃汁,攪勻,更煎1-2沸,分2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獨活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四。 組成:獨活1兩(銼),竹瀝2合,生地黃汁2合。 主治:妊娠中風,口面斜,語澀舌不轉。

獨活飲子,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八。 組成:天麻1錢,木香1錢,獨活1錢,防風1錢,麝香少許(研細末,和入)。 主治:腎疳臭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