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卷散方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氣: 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經的功效。大豆卷散本身偏於滋陰補腎,加入黑豆可增強補腎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 改善水腫: 黑豆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大豆卷散常用於治療水腫、浮腫等症,加入黑豆可加強利水消腫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大豆卷散方劑中包含貫眾,主要原因有二:
- 驅蟲止痢:貫眾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痢的功效。大豆卷散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而貫眾可有效抑制腸道內寄生蟲的繁殖,並消除濕熱,達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 收斂止血:貫眾亦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因脾虛濕熱導致的腸道出血,貫眾能有效收斂止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止血消炎的目的。
總而言之,貫眾在"大豆卷散"中發揮驅蟲止痢、收斂止血的功效,是治療脾虛濕熱所致腹瀉、痢疾的重要藥材。
大豆卷散中包含板藍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板藍根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在古代醫學理論中,認為豆類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而大豆卷散本身也以清熱解毒爲主。
因此,將板藍根加入大豆卷散中,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並有助於治療因熱毒所導致的各種疾病,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
大豆卷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大豆卷散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寒涼或燥烈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中和其偏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大豆等藥材搭配,可增強其補益脾胃、和中益氣的功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豆卷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誤服熱藥而發熱者。」
此方所針對的病情,為因誤服溫熱性質藥物(如附子、肉桂、乾薑等),導致體內陰陽失衡、熱邪內生,而出現發熱症狀。此熱非外感所致,乃藥物之偏性引發的內傷熱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熱證需以清解藥毒、透達鬱熱為主,不宜再以寒涼藥直折,恐傷脾胃。故選用性質平和、具生發之力的藥物組方,兼顧清熱與調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黑豆(大豆卷):
- 黑豆經水浸生芽(發酵),其性由甘平轉為輕清透散,具「解熱毒、利濕氣」之效。
- 豆類本有調和中焦之功,發芽後更增疏達之性,可透發鬱熱,尤其適合藥毒鬱滯中焦之熱。
- 晒乾後保留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
貫眾:
- 性微寒,能清熱解毒,傳統用於「解時邪熱毒」。
- 針對誤服熱藥後可能蘊生的內熱或輕度毒邪,具清泄之效,但力不過猛。
板藍根:
- 苦寒清熱,專入血分,善解「熱毒發斑」及藥毒壅滯之熱。
- 與貫眾協同,增強清解藥毒之力,但用量與其他藥等分,避免過寒。
炙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保護脾胃免受寒藥所傷。
- 甘草本有解毒之效(如《傷寒論》用於解附子毒),可輔助緩解熱藥毒性。
漿水煎藥:
- 漿水為粟米泔水(發酵米湯),性涼善走,能調中開胃、解煩渴。
- 其微酸之性可助疏達藥性,協同黑豆卷透發鬱熱,且避免苦寒傷胃。
全方治療原理
此方以「透發為主,清解為輔」為核心:
- 透發鬱熱:黑豆卷漿水配伍,輕清向上,疏達藥毒鬱滯之熱,給邪以出路。
- 清解熱毒:貫眾、板藍根針對內蘊之熱毒,然用量節制,僅作輔助。
- 調和中焦:炙甘草與漿水護胃,使清解不傷正,契合「誤服熱藥」後需顧護脾胃之機理。
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適合「熱藥傷陰未深」之證,見低熱、煩悶、口乾、舌微紅等,若熱毒熾盛或陰傷已甚(如高熱神昏),則非所宜。全方藥性平和,體現古代「藥毒輕證以調和為先」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黑豆(水浸生芽,取出曬乾)、貫眾、板藍根、炙甘草各等分。
漿水煎服。
漿水者,乃粟米泔水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豆卷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大豆卷散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卷散, 出處:《育嬰秘訣》卷三。 組成:黑豆(水浸生芽,取出曬乾)、貫眾、闆藍根、炙甘草各等分。 主治:誤服熱藥而發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