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瘡癤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針對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可有效降低體內熱毒,緩解瘡癤引起的紅腫熱痛。
- 解毒消腫: 生地黃能清熱解毒,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瘡癤周圍的毒素,消散腫脹,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生地黃在瘡癤湯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治療瘡癤不可或缺的藥材。
瘡癤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瘡癤湯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性味偏寒,甘草能使其性味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寒而損傷脾胃。
- 解毒消腫: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治療瘡癤的過程中,甘草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消除局部炎症,緩解疼痛,促進瘡癤消退。
瘡癤湯中加入白蘞,主要是為了其解毒消腫的功效。白蘞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對於瘡癤這種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白蘞可以清熱解毒,使熱毒消散,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白蘞還能利濕排膿,有助於排出膿液,促進瘡癤的癒合。
因此,白蘞作為瘡癤湯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發揮解毒消腫、促進癒合的功效,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瘡癤湯中加入土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排膿生肌: 土茯苓性寒,味甘淡,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消腫生肌之效。對於瘡癤所致的紅腫熱痛、膿液積聚等症狀,土茯苓能有效地清熱解毒、促進膿液排出,並幫助創口癒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土茯苓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瘡癤引起的局部腫脹和疼痛,土茯苓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瘡癤湯中加入菊花,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對於瘡癤這種由熱毒引起的疾病,菊花能清熱解毒,消散局部炎症,減輕紅腫疼痛。
此外,菊花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利於毒素排出,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在瘡癤湯中加入菊花,能有效地治療瘡癤,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瘡癤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針對瘡癤引起的紅腫熱痛,苦參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炎症,緩解疼痛。
- 抗菌消炎,促進癒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苦參中含有苦參鹼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導致瘡癤的細菌感染,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苦參在瘡癤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治療瘡癤,促進康復。
瘡癤湯中加入地膚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地膚子性涼,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對於瘡癤等熱毒所致的皮膚病,地膚子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痛,加速病竈癒合。
- 活血化瘀,止癢止痛: 地膚子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止癢止痛,緩解瘡癤的疼痛和不適。
主治功效
瘡癤湯
中藥方劑「瘡癤湯」,主要成分是:生地黃、甘草、白蘞、土茯苓、菊花、苦參、地膚子。
生地黃:清熱涼血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蘞:清熱解毒、解毒、清熱瀉火、化腐生肌、散結、活絡止痛、斂瘡。
土茯苓: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解毒、利水滲濕、祛風除濕、健脾胃、清熱利尿。
菊花: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
地膚子:清熱利尿、滲濕除濕、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止癢、活絡止痛和利水消腫。
主治功效:瘡癤就是瘡癤,是皮膚上出現的膿腫,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
瘡癤湯中的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化膿、活血化瘀等功效,可有效治療瘡癤。
瘡癤湯的使用方法:將瘡癤湯中的中藥材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煮沸後即可服用。瘡癤湯的用量和用法應遵醫囑。
瘡癤湯的注意事項: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應慎用瘡癤湯。瘡癤湯不宜與其他清熱解毒的中藥材同用,以免加重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反而損傷人體的正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瘡疖湯,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生地15g,甘草9g,白蘞9g,土茯苓15g,入地金牛6g,甘菊9g,苦參6g,土兔冬6g,地膚子9g。 主治:瘡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