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厲風膏中加入大風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驅風止癢:大風子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邪侵襲而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二、消腫生肌:大風子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潰瘍、瘡瘍等具有消腫生肌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促進創面癒合。
因此,厲風膏中加入大風子,可起到驅風止癢、消腫生肌的雙重功效,對於治療因風邪侵襲引起的皮膚病具有顯著效果。
厲風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是由於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 消腫止痛: 木鱉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引起的疼痛和腫脹,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木鱉子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的吸收,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木鱉子在厲風膏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等疾病的目的。
厲風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厲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而當歸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痛的效果。
- 補血益氣: 當歸同時具有補血益氣的作用,可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發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並增強患者的體質,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因此,當歸在厲風膏方劑中,既能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又能補血益氣,是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疾病的有效藥物。
厲風膏中使用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養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抑制風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減輕紅腫熱痛等症狀。
此外,生地黃的養陰潤燥功效,可滋潤乾燥的肌膚,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因此,生地黃在厲風膏中可起到清熱涼血、滋潤肌膚,輔助治療風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的作用。
厲風膏中包含防風,其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能。厲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而防風的祛風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 疏散風寒:防風可以疏散表層的風寒之邪,使之從體表散出,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厲風膏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疾病,而防風的解表散寒作用可以有效消除風寒之邪,改善患者症狀。
厲風膏中含有紫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生肌: 紫草性寒,味甘,歸心、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生肌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瘡瘍、濕疹、燒傷燙傷等皮膚病。厲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紫草可以起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紫草還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紫草在厲風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生肌、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為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提供了藥理基礎。
厲風膏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一、清熱燥濕: 厲風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黃柏性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能夠有效去除濕熱,改善皮膚濕疹的症狀。
二、瀉火解毒: 濕熱蘊結常伴有皮膚紅腫熱痛,甚至潰爛等症狀。黃柏具有瀉火解毒的作用,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減輕皮膚病的炎症反應。
總而言之,黃柏在厲風膏方中,可以有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減輕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狀。
厲風膏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玄參味苦甘,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潤燥等功效。厲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瘡瘍腫毒,而玄參可以清熱解毒,消散瘡毒,同時兼具涼血消腫的作用,可有效減輕瘡瘍的紅腫熱痛,促進傷口癒合。因此,玄參在厲風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厲風膏中添加麻黃,是因其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其揮發油成分可透過毛孔,疏散外邪,解除肌表寒邪凝滯,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此外,麻黃還可促進汗液排出,起到發汗解表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因此,在治療風寒表證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時,麻黃是厲風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厲風膏中加入麻油,主要原因如下:
- 滋潤皮膚,促進藥物滲透: 麻油性滑潤,可滋潤皮膚,減輕外用藥物對皮膚的刺激,同時有助於藥物成分滲透至患處,提高藥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麻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和腫脹。此外,麻油的溫熱特性亦可緩解寒凝引起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厲風膏的傳統功效分析
厲風膏主治「風濕」,古代所稱「風濕」多指風邪夾濕、痹阻經絡所致的皮膚或關節病證,如頑癬、瘡瘍、關節腫痛等。此方以疏風祛濕、涼血活血為主,適用於風濕熱毒鬱結肌膚之證,推測其臨床應用可能包含:
- 皮膚疾患:如風疹、濕疹、癬瘡(因方中含大風子、木鱉子等殺蟲止癢藥)。
- 關節痹痛:風濕阻絡引起的關節腫痛(防風、麻黃可祛風通絡)。
- 血熱瘀滯:局部紅腫熱痛(生地、玄參、紫草清熱涼血)。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 大風子肉:辛熱有毒,燥濕殺蟲,為治麻風、頑癬要藥。
- 木鱉子肉:苦微甘有毒,散結消腫、攻毒療瘡,外用治癬癩瘡瘍。
- 防風:辛甘微溫,祛風勝濕,解表止痛。
- 麻黃:辛溫發汗,開宣腠理,助祛風濕外出。
邏輯:風濕癢痛多因外邪鬱表,此四藥配伍可疏風透邪、殺蟲止癢,針對皮膚或關節風濕熱毒。
2.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 生地黃:甘苦寒,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玄參:苦鹹寒,滋陰降火、解毒散結。
- 紫草:甘鹹寒,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 黃柏: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邏輯:風濕久鬱易化熱傷陰,此類藥物能清血分熱毒,兼防大風子、麻黃等辛溫藥之燥性,達「清潤並行」之效。
3. 養血活血、潤膚生肌
-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潤燥通絡。
- 麻油、黃蠟:潤膚生肌,作為膏劑基質,保護創面。
邏輯:風濕痹阻易致血瘀膚燥,當歸配合麻油、黃蠟可活血潤膚,促進病灶修復。
總結:配伍特點與治療思路
此方以「外治風濕熱毒」為核心,結合:
- 攻邪:大風子、木鱉子直折蟲毒,防風、麻黃開透腠理。
- 清潤:生地、玄參、紫草涼血滋陰,制約溫燥之性。
- 調血:當歸活血,麻油潤膚,使祛邪不傷正。
全方體現「祛風濕、清熱毒、潤血絡」三重機理,適用於風濕夾熱、血燥瘀滯之皮膚或關節病症,體現中醫「標本兼顧」的外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大風子肉5錢,木鱉子肉5錢,當歸1兩,細生地1兩,防風5錢,紫草5錢,黃柏5錢,玄參5錢,麻黃5分,黃佔2兩,麻油8兩。
麻油入鍋,先將生地熬枯,去滓;再將當歸、防、柏、紫、麻黃、玄參熬枯去滓;再入大風子肉,木鱉子肉,瀝滓淨,熬至滴水成珠,入佔和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厲風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大風子肉5錢,木鱉子肉5錢,當歸1兩,細生地1兩,防風5錢,紫草5錢,黃柏5錢,玄參5錢,麻黃5分,黃占2兩,麻油8兩。 主治:風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