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膽礬散
DAN F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膽礬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瀉火。其組成中包含黃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病症。在膽結石或肝膽疾病中,常伴隨濕熱之邪,黃柏可幫助排除這些有害因素,促進身體的康復。
其次,黃柏含有生物鹼成分,具有抗炎和抗菌的特性,能夠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進一步增強膽礬散的解毒效果。這對於治療因膽囊炎或膽道感染所導致的病症尤為重要。
最後,黃柏的味苦,能夠促進食慾,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使得患者在服用此方劑期間,能夠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因此,黃柏的添加使膽礬散在多方面展現出其療效,進一步強化方劑的整體治療效果。
膽礬散方劑中加入百草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百草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膽礬散本身以膽礬為主藥,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而百草霜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清熱解毒的力量,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濕疹等症有更好的療效。
- 提高藥物療效: 百草霜為多種植物的霜降物,富含生物鹼、黃酮類等活性物質,能夠與膽礬等藥物發生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藥物的療效。例如,百草霜可以抑制細菌生長,而膽礬則可以殺滅細菌,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抗感染的作用。
膽礬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膽礬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其性較烈,易傷正氣。白礬性溫,能緩解膽礬的寒性,並增強其收斂止血的效果,兩者相輔相成,可更好地發揮治療功效。
- 制約毒性,避免副作用: 膽礬性寒且有毒,單獨使用易損傷脾胃,而白礬性溫,能減緩膽礬的毒性,保護脾胃,降低藥物副作用,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膽礬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喉発、喉風」,均屬古代喉科急重證候。
- 喉発:指咽喉部潰瘍腐爛,多因熱毒積聚或陰虛火炎所致,症見咽喉腫痛、生瘡、紫暗潰爛,甚至腐臭難癒。
- 喉風:泛指咽喉腫閉之急症,以呼吸急促、吞嚥困難為特徵,多與風熱或痰火攻喉有關。
方中強調「肉紫爛臭,藥到便紅」,顯示其針對熱毒腐肉、氣血瘀滯之證,能化腐生新,促使瘡面轉為紅活,象徵邪毒外散、氣血漸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膽礬(飛):
- 性寒味酸澀,有毒,具強烈湧吐、解毒收斂之效。
- 外用能蝕腐肉、殺蟲止癢,尤善治咽喉腫痛潰爛。經「飛」製後減低刺激性,更利於局部貼敷。
乳香(研):
- 辛溫活血,消腫生肌。其揮發成分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助潰瘍癒合。
- 與膽礬寒溫相配,既清熱毒,又防寒凝留瘀。
鉛丹(飛):
- 辛微寒,能拔毒生肌、收斂瘡面。其氧化鉛成分可抑菌防腐,輔助膽礬增強祛腐之力。
- 「飛」製後質地細膩,減少對黏膜刺激。
配伍邏輯:
- 攻毒與生肌並行:膽礬、鉛丹專攻腐蝕惡肉、清除毒滯;乳香調氣活血,促進新肌生長。
- 動靜結合:乳香行散之性,平衡膽礬、鉛丹的收斂固澀,防過度凝滯。
- 外用直達病所:製為細散貼患處,藥力集中於咽喉局部,發揮化腐止血、消炎退腫之效。
潛在作用機理: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
- 抗菌消炎:膽礬(硫酸銅)與鉛丹(氧化鉛)對多種病原微生物具抑制效果,減少感染。
- 腐蝕壞死組織:膽礬溶解瘡面腐肉,促使健康組織再生。
- 局部收斂:鉛丹與膽礬收斂瘡口,減少滲出;乳香改善微循環,加速修復。
總結:膽礬散以外治法治喉科熱毒腐潰之證,體現「祛腐生新」核心思路,三藥協同標本兼顧,共奏解毒、消腫、生肌之效。
傳統服藥法
膽礬(飛)1錢,乳香(研)1錢,鉛丹(飛)1錢。
上為細散。
每用紙捻子點少許貼患處。如肉紫爛臭,藥到便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膽礬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七。 組成:生肌散1兩,蘆甘石3錢,膽礬半錢。 主治:牙疳。
膽礬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膽礬(飛)1錢,乳香(研)1錢,鉛丹(飛)1錢。 主治:小兒走馬疳。
膽礬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五引《經驗秘方》。 組成:鴨嘴膽礬、米醋。 主治:喉閉,膿血脹塞喉中,語聲不得,命在須臾。
膽礬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膽礬1兩(入坩鍋子內,烈火煅令白色,出火毒1宿),麝香1字(别研)。 主治:嵌甲。
膽礬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雄鵝膽2個,黃柏末5分,百草霜5分,青魚膽(枯礬收)5個,刺毛窠1兩(燒存性。內有蟲者)。 主治:喉癬,喉風。
膽礬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膽礬1兩(火煅白色),龍骨半兩(五色者),白石脂半兩,黃丹2錢(火飛),蛇蛻1條(全者,燒灰别研),麝香半錢(别研)。 主治:附骨漏瘡,焮紅疼痛,侵潰,膿水不絕,久不生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