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烏白芍湯

首烏白芍湯

SHOU WU BAI SH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鎬京直指》卷二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腎經 21%
胃經 18%
脾經 18%
心經 8%
肝經 8%
膀胱經 3%
肺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首烏白芍湯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肝腎,養血柔肝: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養血柔肝、烏髮黑鬚之效。白芍性微寒,味苦酸甘,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緩解肝鬱氣滯,與何首烏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益肝腎、養血柔肝的功效。
  2. 滋陰潤燥,改善面色:何首烏能滋陰潤燥,改善因肝腎陰虛所致的面色晦暗、頭髮早白等症狀。白芍則能養血潤膚,使面色紅潤有光澤,與何首烏協同作用,從根本上改善面色,使人容光煥發。

首烏白芍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養血:沙參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首烏白芍湯主要功效為滋陰養血,而沙參的加入可以增強滋陰之力,使方劑更有效地改善血虛、津虧等症狀。
  2. 緩解燥熱:首烏白芍湯中白芍具有斂陰止汗、養血柔肝的功效,但白芍偏於燥性。沙參性寒,可以緩解白芍的燥熱,使方劑更平和,避免出現燥熱傷陰的副作用。

首烏白芍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滲濕: 首烏白芍湯以滋陰養血為主,但若脾虛濕困,則會影響藥物吸收和氣血運行。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能健脾利濕,使藥物更易於吸收,發揮藥效。
  2. 利水消腫: 首烏白芍湯常用於血虛所致的頭昏眼花、面色蒼白、心悸等症,而脾虛濕困也可能導致水腫。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消除水腫,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療效。

首烏白芍湯中加入文蛤,乃因其具備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

文蛤味甘鹹,性寒,入肝、腎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化痰利濕,並可滋陰潤燥,緩解白芍所致的燥熱之弊。

此外,文蛤亦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改善因血瘀所致的腫痛。因此,加入文蛤有助於平衡首烏白芍湯的寒熱之性,並增強其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

首烏白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首烏毒性:首烏具有活血化瘀、補益精血之功效,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容易造成肝腎損傷。白芍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首烏的毒性,保護肝腎。
  2. 協調藥性:首烏補益精血,但容易出現燥熱之弊。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可以與首烏相輔相成,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因此,白芍在首烏白芍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減輕首烏的毒副作用,又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佳。

在中藥方劑「首烏白芍湯」中,石斛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石斛性平味甘,能夠滋陰潤燥、清熱生津,適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口渴咽乾、皮膚乾燥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石斛能夠增強方劑的滋陰潤燥作用,對改善陰虛火旺症狀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首烏白芍湯」中,薏苡仁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薏苡仁性涼味甘淡,能夠健脾利濕、清熱排膿,適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水腫、泄瀉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薏苡仁能夠增強方劑的健脾利濕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首烏白芍湯中加入穀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消食:穀芽性甘平,入脾經,具有健脾消食、和胃降逆之功。首烏白芍湯中常配伍生地、白芍等滋陰養血藥,容易造成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加入穀芽可健脾和胃,促進藥物吸收,避免滋膩傷脾。
  2. 降低藥性偏寒:首烏白芍湯以滋陰養血為主,性偏寒涼,容易導致脾胃虛寒。穀芽性溫和,可緩解藥性偏寒之弊,避免寒涼傷脾。同時,穀芽亦可助白芍養血柔肝,協調藥性,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首烏白芍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瀉久,傷及肝脾陰分,大人似損,小者疳勞」。意指長期腹瀉(如慢性泄瀉或痢疾遷延)導致肝脾陰液耗傷,成人表現為虛損諸症(如形瘦、倦怠、陰虛發熱),小兒則可能發展為「疳勞」(類似營養不良合併虛熱纏綿之證)。核心病機為肝脾陰傷,兼挾虛熱或運化失司,故方劑設計以滋養肝脾、清退虛熱、健脾助運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滋養肝陰,柔潤熄熱

    • 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尤善治陰血虧虛之眩暈、筋弱。
    • 生白芍:酸斂養肝陰,柔肝止痛,抑肝陽過亢,兼緩瀉久腹痛。
    • 黑驢膠(阿膠):蛤粉炒後潤而不滯,滋陰補血,止血(防久瀉腸絡損傷)。
    • 扁石斛:甘涼生津,養胃陰兼清虛熱,助肝脾陰液恢復。
  2. 清退虛熱,顧護陰分

    • 銀胡(銀柴胡):專退勞熱骨蒸,針對陰傷後虛熱內擾之低熱、盜汗。
    • 北沙參:養陰清肺胃,防陰虛肺燥,亦助土生金(脾肺同調)。
  3. 健脾化濕,助運止瀉

    • 炒扁豆、生苡仁:甘淡健脾滲濕,治瀉久脾虛濕滯,苡仁兼清熱排膿(防腸道濕熱久鬱)。
    • 白茯苓:健脾利水,寧心安神,協調水濕代謝。
    • 生谷芽:輕清消導,醒脾開胃,促氣機升降(防滋膩礙胃)。

三、全方配伍特點
本方層次分明,以制首烏、白芍、阿膠為核心填補肝脾陰血;銀胡、北沙參輔助清熱;茯苓、扁豆、苡仁健脾祛濕;谷芽、石斛調和脾胃。整體著眼「滋而不滯,清而不伐,補中有疏」,符合久瀉傷陰後「虛中夾滯」的複雜病機,標本兼治。

四、臨床推論應用
可延伸用於現代慢性腸炎、腸道功能紊亂、小兒營養不良等屬肝脾陰傷者,症見腹瀉反覆、形瘦口乾、午後低熱、舌紅少苔等。若兼氣虛可酌加太子參;熱甚加地骨皮。

傳統服藥法


制首烏3錢,北沙參3錢,銀胡1錢5分,白茯苓3錢,黑驢膠2錢(蛤粉炒),生白芍2錢,炒扁豆2錢,扁石斛3錢,生苡仁6錢,生谷芽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養血、健脾益氣的功效,適合於瀉久、傷及肝脾陰分所致的消瘦、乏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腹瀉等症狀。但本方有滋膩之性,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首烏白芍湯, 出處:《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制首烏3錢,北沙參3錢,銀胡1錢5分,白茯苓3錢,黑驢膠2錢(蛤粉炒),生白芍2錢,炒扁豆2錢,扁石斛3錢,生苡仁6錢,生谷芽5錢。 主治:瀉久,傷及肝脾陰分,大人似損,小者疳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