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葉蘆根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闢穢之功。蘆根性寒,善清熱利濕,但單用蘆根清熱利濕,恐傷脾胃。藿香配伍蘆根,可增強其清熱利濕之效,又能避免傷脾胃,更符合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 解表止嘔: 五葉蘆根湯常用於治療暑濕感冒,症見發熱、頭痛、胸悶、嘔吐等。藿香除了化濕,還能解表止嘔,與蘆根共同發揮清熱解暑、利濕止嘔的功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五葉蘆根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五葉蘆根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薄荷可以幫助清熱解表,緩解這些症狀。
- 疏風散寒: 薄荷除了清熱解表外,亦能疏散風寒,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療效。五葉蘆根湯中若加入薄荷,可幫助疏風散寒,更全面地治療感冒症狀。
五葉蘆根湯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利濕止渴:荷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止渴的功效。蘆根本身亦有清熱利尿的作用,與荷葉搭配,可增強清熱利濕的效果,尤其適合暑熱傷津、口渴煩躁、小便短赤等症狀。
- 升散清熱,利水消腫:荷葉能升散清熱,利水消腫,與蘆根的清熱利尿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此外,荷葉的芳香氣味亦有助於開胃消食,促進體內水分代謝。
五葉蘆根湯中包含枇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肺止咳: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與蘆根、茅根等清熱利濕藥材相配伍,可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
- 潤肺生津:枇杷葉富含維生素C和蘋果酸等物質,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對於因肺熱燥咳、口乾舌燥等症狀,枇杷葉的潤肺功效能起到輔助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五葉蘆根湯中加入佩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化濕止嘔:佩蘭性微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暑、化濕止嘔的功效。五葉蘆根湯主治暑熱傷津,肺胃蘊熱,症見發熱、口渴、嘔吐、腹痛等。佩蘭加入其中,可加強清熱解暑、化濕止嘔的效果,使療效更加顯著。
-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佩蘭亦可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五葉蘆根湯中蘆根、麥冬等藥物清熱生津,佩蘭的加入可使藥效更全面,不僅清熱解暑,也能兼顧疏散風熱,宣肺止咳,達到整體調理的作用。
「五葉蘆根湯」中包含「蘆根」,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蘆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熱病煩渴、口乾舌燥、肺熱咳嗽、胃熱嘔吐等症狀,蘆根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利尿消腫: 蘆根能利尿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其利尿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
因此,「五葉蘆根湯」中包含「蘆根」正是利用其清熱瀉火、利尿消腫的功效,來治療相關的病症。
主治功效
五葉蘆根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藿香: 一錢
- 薄荷: 一錢
- 佩蘭: 一錢
- 荷葉: 一錢
- 枇杷葉: 一兩 (先煎)
- 蘆根: 一兩 (先煎)
- 鮮冬瓜: 二兩 (先煎)
功效
- 宣上焦,清肅肺氣: 針對伏暑傷寒,暑濕內留於三焦膜絡之間,病在上焦氣分時使用,有助於疏散上焦邪氣,恢復肺氣的宣發肅降功能。
- 輕宣上焦: 適用於暑熱病症初期或病情較輕時,通過輕宣之法,透邪外出。
- 發汗利溺: 屬於發汗利溺的方劑類型,通過發汗和利尿的方式,排出體內的濕熱邪氣。
- 撤熱存陰: 治療熱病,但又能保護陰液,避免陰液虧損,適用於傷寒轉脫,陰液受損的情況。
- 滲濕於熱下: 對於挾濕的伏邪,可以使濕邪從下排出,避免風濕與熱相搏,從而達到從汗或吐而外解的效果。
- 透解黃色水痘: 針對黃色水痘,有透解的作用。
治療原理
五葉蘆根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濕熱」病機以及「表裡同治」的原則。
- 清熱利濕: 方中荷葉、蘆根、鮮冬瓜皆有清熱解毒、利水滲濕之效,針對濕熱病邪,清除體內濕熱。
- 芳香化濕: 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醒脾開胃,可化解體內濕濁,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 疏風解表,清利頭目: 薄荷疏風解表,清利頭目,可疏散表邪,並有助於頭目清爽。
- 清肺潤燥,止咳平喘: 枇杷葉清肺潤燥,止咳平喘,可清肅肺氣,改善肺部症狀。
- 宣暢氣機: 諸藥合用,可宣暢三焦氣機,使濕熱之邪有出路,或從汗解,或從小便利,達到祛除濕熱的目的。
- 輕宣透邪: 該方藥物多為輕清之品,符合「輕可去實」的原則,對於濕熱病邪初起,或病情較輕時,可以輕宣透邪,避免使用過於峻猛的藥物。
總體而言,五葉蘆根湯通過清熱利濕、芳香化濕、宣暢氣機等多種途徑,達到祛除濕熱、宣暢氣機、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其治療重點在於「透」和「化」,即通過透邪外出和化濕理氣,使濕熱之邪得以消散。
加味: 古文中也提到可加入杜藿香葉、蘇佩蘭葉、蘇薄荷葉、霜桑葉、炒香枇杷葉、鮮捲心竹葉、青箬葉、活水蘆筍、鮮冬瓜子、荷花露,進一步增強宣上焦、清肅肺氣的效果。
方劑出處: 薛生白《濕熱條辨》
傳統服藥法
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蘆根、冬瓜仁。
輕揚發表。
《濕溫時疫治療法》用藿香葉、佩蘭葉、薄荷葉、鮮荷葉各一錢。先用去毛枇杷葉一兩、鮮冬瓜皮、活水蘆根各二兩,煎湯代水。本方方名,《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引作「五葉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五葉蘆根湯, 出處:《溫熱經緯》引《薛生白濕熱病篇》。 組成: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蘆根、冬瓜仁。 主治:輕揚發表。主治:濕熱症數日後,濕熱已解。餘邪矇蔽清陽,胃氣不舒,脘中微悶,知饑不食者。傷寒溫熱病,陽鬱外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