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二味翼首散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翼首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面部疾病,而茴香能溫散寒邪,解除經絡阻滯,緩解疼痛,有助於改善頭面部不適症狀。
二、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茴香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與其他溫性藥材配合,可增強散寒止痛之效;與其他理氣藥材配合,可增強理氣行氣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十二味翼首散中包含烏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 祛風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之效。翼首散主治風寒濕邪阻絡所致的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而烏頭可驅散寒邪,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 配合藥性:烏頭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與白芷、川芎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散風止痛效果;與蒼朮、茯苓等藥物配合,可促進水濕代謝,減輕頭痛。
總之,烏頭在十二味翼首散中,起到了祛風止痛、協同藥性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十二味翼首散中加入石灰,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燥濕殺蟲: 石灰性寒,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可針對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疥瘡等,發揮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
二、 收斂生肌: 石灰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皮膚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皮膚炎症反應。
因此,十二味翼首散中加入石灰,可有效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並促進傷口癒合。
十二味翼首散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翼首散主治小兒驚癇、熱盛神昏等症,牛黃可清熱解毒,降低顱內壓,緩解驚厥,起到治療作用。
- 豁痰開竅:牛黃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小兒痰熱壅閉,神志昏迷等症,牛黃可以豁痰開竅,使神志清醒,恢復正常。
十二味翼首散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通竅開竅: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翼首散主治鼻淵、鼻塞不通等症,麝香可有效改善鼻竅阻塞,恢復嗅覺。
- 消腫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鼻淵常伴有鼻腔腫脹、疼痛等症狀,麝香能有效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總體而言,麝香在十二味翼首散中起到通竅開竅、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鼻淵的目的。
十二味翼首散中包含安息香,主要基於其溫肺止咳,祛風解毒之功效。
安息香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咳嗽、咳痰等症狀。同時,其具有祛風解毒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在十二味翼首散中,安息香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溫肺止咳、祛風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難咳、鼻塞流涕等症狀。
十二味翼首散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五靈脂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病症。翼首散主治頭部外傷、瘀血腫痛,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有效改善頭部瘀血,緩解疼痛。
- 止痛消腫: 五靈脂亦有止痛消腫之功,可減輕頭部外傷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五靈脂在十二味翼首散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頭部外傷,改善傷口癒合。
十二味翼首散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檀香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癰疽腫毒等症。翼首散以治療耳鼻喉疾病爲主,而耳鼻喉部位常易受到熱毒侵犯,檀香的清熱解毒功效有助於緩解炎症,消腫止痛,改善耳鼻喉症狀。
- 芳香開竅,通鼻竅: 檀香具有芳香開竅之功效,可通鼻竅、醒脾開胃,適用於鼻塞、嗅覺減退等症狀。翼首散中加入檀香,可增強方劑的通竅止痛之效,幫助患者恢復嗅覺,改善鼻塞症狀。
十二味翼首散中包含紅花,主要是因為其活血化瘀的功效。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作用。
在翼首散中,紅花主要用於治療頭部血瘀所致的頭痛、頭昏、耳鳴、目眩等症狀。紅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供血,並能有效清除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此外,紅花還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可以緩解局部炎症,減輕疼痛感。在翼首散中,紅花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療頭部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二味翼首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藏醫傳統典籍,主攻「熱毒壅盛」所致外感熱病與疫癘。其傳統主治「流行性感冒,痢疾,熱病發燒」三者,核心病機皆與「時邪夾熱毒」相關:
- 流感:藏醫視為「年瘟」之一,屬風熱疫毒侵襲肺衛,症見高熱、頭身痛。
- 痢疾:熱毒下迫大腸,氣血瘀滯化膿血,故裡急後重、便下赤白。
- 熱病發燒:泛指外感或內傷所致熱邪熾盛,如溫病氣分階段或臟腑實熱。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佐以活血開竅、祛風止痛,結構層次分明:
1. 君藥:直折熱毒
- 翼首草(藏藥「榜間嘎保」):苦寒,專清臟腑熱毒,尤擅解疫癘之邪。
- 榜嘎(烏頭屬植物):藏醫用其退高熱,解纏病(炎症性熱症),與翼首草協同清熱。
- 角茴香:苦涼瀉火,清熱解毒,針對熱毒上攻之咽喉腫痛。
2. 臣藥:涼血化瘀,宣散鬱熱
- 莪大夏(藏黃連):清血分濕熱,治熱痢便血。
- 黑草烏葉:雖為烏頭屬,經炮製後毒性減,藏醫用其祛風止痛,助君藥解熱毒兼緩表證身痛。
- 紅花:活血涼血,防熱毒耗血成瘀。
- 五靈脂膏:散瘀解毒,通利腸腑,對痢疾便膿血尤宜。
3. 佐使藥:開竅醒神,引藥透邪
- 牛黃、麝香:內透熱毒痰瘀,開竅醒腦,防熱毒內閉神昏。
- 安息香:辟穢化濁,助麝香通絡開閉。
- 石灰華(藏藥「君西」):清熱化痰,斂瘡生肌,調和寒涼藥性。
- 檀香:理氣止痛,引藥上行下達,調暢氣機。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黑草烏葉之溫佐翼首草之寒,防冰伏邪氣。
- 氣血同調:紅花、五靈脂活血,檀香行氣,符合「熱毒易傷血絡」之病機。
- 標本兼治:清解熱毒治本,開竅止痛治標,尤其針對疫癘急症。
藏醫理論延伸
本方體現藏醫「清赤巴熱毒」思路,赤巴(膽汁質)過盛則發熱、黃疸、痢疾。諸藥協同調節「赤巴」與「龍」(氣機)平衡,使熱毒從二便、汗液透解,尤適用於高原寒溫交替、疫癘多發環境所致熱病。
傳統服藥法
翼首草150克,榜嘎150克,角茴香150克,莪大夏100克,黑草烏葉100克,石灰華50克,牛黃50克,麝香5克,安息香50克,五靈脂膏50克,檀香50克,紅花50克。
清熱解毒。
上藥除牛黃、麝香外,其餘翼首草等10味粉碎成細粉,過篩;將牛黃、麝香研細,再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口服,每次1~1.5克,1日2次。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有出血傾向、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二味翼首散, 出處:《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翼首草150g,榜嘎150g,角茴香150g,莪大夏100g,黑草烏葉100g,石灰華50g,牛黃50g,麝香5g,安息香50g,五靈脂膏50g,檀香50g,紅花50g。 主治:清熱解毒。主治:流行性感冒,痢疾,熱病發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