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火龍行氣散

XIAN CHUAN HUO LONG HA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跌損妙方》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13%
肺經 13%
小腸經 10%
三焦經 6%
腎經 6%
心包經 3%
心經 3%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仙傳火龍行氣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
  2. 和胃降逆,止嘔止瀉: 生薑可和胃降逆,止嘔止瀉。方中加入生薑,可緩解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提高藥物的療效。

仙傳火龍行氣散中加入鹽,其原因主要有二:

  1. 引藥入絡: 鹽味鹹,性寒,入腎經,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透過鹽的引導,能更有效地深入經絡,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2. 化解瘀滯: 鹽具有化解瘀滯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藥物滲透,並有效緩解疼痛和炎症。

總之,鹽在仙傳火龍行氣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不僅引導藥物深入經絡,更能化解瘀滯,增強藥效。

仙傳火龍行氣散中添加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麻油性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火龍行氣散多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麻油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作用。
  2. 輔助藥力: 麻油具有潤滑作用,能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滲透到患處,發揮藥效。此外,麻油也能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仙傳火龍行氣散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1.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方中加入大黃,旨在清瀉腸胃積熱,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同時也能引導熱毒下行,達到清熱解毒之目的。
  2. 行氣活血: 大黃還有行氣活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對於因熱毒瘀滯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大黃在仙傳火龍行氣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清熱瀉火、通便排毒,還能行氣活血,達到治療熱毒瘀滯、便祕等症狀的目的。

仙傳火龍行氣散中包含芒硝,主要是基於其瀉火通便行氣止痛的功效。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以芒硝瀉火通便,可緩解因熱結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同時,芒硝還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配合其他藥物行氣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芒硝在仙傳火龍行氣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仙傳火龍行氣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方劑中以荊芥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散發體內風熱,緩解由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
  2.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荊芥除了解表作用外,也能行氣活血、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荊芥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因此,仙傳火龍行氣散中加入荊芥,可有效改善風熱、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達到疏風散熱、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效果。

仙傳火龍行氣散方中加入澤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澤蘭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以澤蘭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達到行氣止痛之效。

二、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澤蘭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此方治療的病症多伴有熱毒瘀滯,澤蘭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消除熱毒,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涼血消腫之功。

總之,仙傳火龍行氣散中加入澤蘭,旨在通過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綜合作用,達到治療病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仙傳火龍行氣散 主治功效分析

組方分析:

仙傳火龍行氣散由生薑、食鹽、麻油、大黃、芒硝、荊芥、澤蘭等藥材組成,其配伍體現了散瘀消腫、行氣止痛的治療原則。 從《驗方新編》的記載來看,此方實際上是外用的複方,而非內服。 各藥的功用如下:

  • 生薑: 辛溫,具發汗解表、溫中散寒之效。 在此方中,其主要作用為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協助其他藥物發揮效用。
  • 食鹽: 味鹹,有軟堅散結、引藥入經的作用。 在外用方中,鹽本身亦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 麻油: 性潤,能潤滑肌膚,且具輕微的清熱解毒之功,並能作為賦形劑調和藥物,促進藥物吸收。
  • 大黃: 苦寒,具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活血化瘀之效。 在本方中,主要取其活血化瘀,且能通過瀉下通腑以助消腫止痛。
  • 芒硝: 鹹寒,具清熱瀉下、軟堅散結之功。 其與大黃合用,能加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 荊芥: 辛溫,能疏散風邪,解表止痛。 在外用方中,其主要作用為疏通經絡,緩解局部疼痛。
  • 澤蘭: 苦微溫,具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效。 於此方中,其主要作用為活血化瘀,促進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驗方新編》的記載,本方主要用於外敷治療跌打損傷。 跌打損傷常見的病機為氣滯血瘀,導致局部腫脹疼痛。 本方以生薑、荊芥溫通經絡,驅散外邪;大黃、芒硝活血化瘀,瀉下消腫;澤蘭活血利水,促進瘀血消散;食鹽軟堅散結,引藥入經;麻油潤滑肌膚,幫助藥物吸收。

整體而言,此方通過溫通、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協同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驗方新編》中提到“共搗爛,以麻油炒熱,頻頻熨上自愈” 說明此方主要以外敷的形式使用,強調熱熨之法,熱力亦可促進藥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總結:

綜合《驗方新編》及藥材功效,仙傳火龍行氣散的主治功效主要為:

  • 活血化瘀: 通過大黃、芒硝、澤蘭等藥材的協同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加速傷處組織的修復。
  • 消腫止痛: 利用大黃、芒硝的瀉下消腫作用,配合生薑、荊芥的溫通止痛之功,緩解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腫脹和疼痛。
  • 溫通經絡: 生薑、荊芥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協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

與《跌損妙方》之比較:

《跌損妙方》提及用蓮葉炒炭研末,童便調服,可治跌打損傷之瘀血。 若體虛,則可用八珍湯加骨碎補、續斷調理。 此處仙傳火龍行氣散與《跌損妙方》的治療思路有所不同,《跌損妙方》側重內服,而仙傳火龍行氣散則以外用為主,兩方皆為治療跌打損傷之方,但各有側重。 仙傳火龍行氣散著重於局部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為外治之法。

因此,仙傳火龍行氣散其主要功效為外用,針對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氣滯血瘀,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溫通經絡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生薑4兩,食鹽4兩,麻油4兩,大黃2兩,牙消2兩,頭酒糟3兩,荊芥3兩,澤蘭3兩,瑞香草葉3兩。共搗爛,以麻油炒熱。頻頻熨上。
(《外科百效》卷五)。方中組成「頭酒糟」,原作「頭油渣」,據《外科百效》改;《外科百效》有生地二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仙傳火龍行氣散, 出處:《跌損妙方》。 組成:生薑4兩,食鹽4兩,麻油4兩,大黃2兩,牙消2兩,頭酒糟3兩,荊芥3兩,澤蘭3兩,瑞香草葉3兩。 主治:折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