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阿膠芍藥湯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赤芍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效。阿膠滋陰補血,但性偏溫燥,容易造成血瘀,赤芍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防止瘀血形成,使阿膠補血功效更顯著。
- 緩解疼痛:阿膠芍藥湯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赤芍能清熱解毒,緩解疼痛,配合阿膠滋陰養血,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阿膠芍藥湯中包含阿膠,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滋陰:阿膠為驢皮製成,性溫,味甘,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功效。芍藥,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兩者合用,可滋陰養血,補虛止痛,適用於血虛陰虧、肝腎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
- 緩解疼痛:阿膠有止痛作用,可減輕因氣血不足、肝腎陰虛引起的疼痛。芍藥則能舒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引起的疼痛。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疼痛。
阿膠芍藥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調經: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阿膠芍藥湯主治血虛、血瘀、經期不調等症,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與阿膠、芍藥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血虛、血瘀的病症。
- 滋陰潤燥:當歸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與阿膠、芍藥協同作用,滋養血脈,潤澤肌膚,緩解血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阿膠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阿膠性滋膩,芍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可緩和芍藥的寒性,並調和阿膠的滋膩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滋膩或寒涼,更適合患者的體質。
2.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的功效,能增強阿膠、芍藥的補血、養血、止痛功效,使藥效更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阿膠芍藥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理分析
阿膠芍藥湯出自《聖濟總錄》,其組成包含:赤芍、阿膠、當歸與甘草。各藥的藥理功效如下:
- 赤芍:性味苦、微寒,主要功效為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能清解血分之熱,並有活血化瘀、止痛之效,適用於熱毒蘊結血分所致的出血。
- 阿膠:性味甘、平,功能滋陰養血、補肺止咳。善於補益血虛,並能滋養陰液,為止血要藥,對於陰虛血熱所致的出血具有良效。
- 當歸:性味甘、辛、溫,主要功能為活血調經、養血潤燥。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益血虛,兼能潤燥,對血瘀血虛所致的出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甘草:性味甘、平,功能為和中緩急、調和諸藥。能緩和藥性的峻烈,調和諸藥藥性,使全方作用更協調。
四藥合用,赤芍清熱涼血,阿膠滋陰補血止血,當歸活血養血,甘草調和諸藥,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滋陰養血、活血止血的功效。
主治病證與治療原理
《聖濟總錄》明言,阿膠芍藥湯主治「便血如小豆汁」。此證多屬血熱妄行,或陰虛血熱,或瘀血阻滯所致。
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清熱涼血止血:赤芍苦寒,能清解血分之熱,使熱清血安。出血多由熱邪迫血妄行,故清熱涼血為止血之要。
滋陰養血止血:阿膠能滋陰養血,填補陰液虧虛,防止陰虛火旺,迫血妄行。對於陰虛血熱者,滋陰以制約虛火,使血循歸經。
活血化瘀止血: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化瘀,能使瘀血去、新血生,暢通血脈,達到止血的目的。此方雖主止血,但亦兼顧化瘀,實為「止血不留瘀」之義。
調和諸藥,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之功,能緩和赤芍之苦寒,協調阿膠之滋膩,輔助當歸之活血,使全方藥性平和,更利於吸收,增強療效。
因此,阿膠芍藥湯針對血熱、陰虛、瘀血等病機,通過清熱、養陰、活血,達到止血的目的,對於大便下血如小豆汁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治療機理為標本兼治,清熱與養血並重,止血與化瘀兼顧,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赤芍藥1兩,阿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當歸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患者有出血傾向,或者有血栓形成的風險,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阿膠芍藥湯,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赤芍藥1兩,阿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當歸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大便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