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浴湯

茱萸浴湯

ZHU Y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2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脾經 17%
肝經 13%
肺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8%
心經 4%
膽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浴湯中加入杜仲,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壯腰: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骨的功效。浴湯以藥物浸泡,藥力可通過毛孔滲入體內,達到溫補腎氣、改善腰膝酸軟等症狀的效果。

2. 祛風除濕:杜仲除了補腎之外,還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茱萸浴湯本身也具有散寒除濕的功效,杜仲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有效祛除體內濕氣,改善關節疼痛、四肢麻木等症狀。

茱萸浴湯以吳茱萸為主要藥材,因其性溫燥,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入浴,可有效驅除體內寒氣,對於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痠痛、脘腹冷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此外,吳茱萸還可溫暖經脈,改善血液循環,對於手腳冰冷、畏寒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茱萸浴湯以吳茱萸為君藥,旨在溫經散寒,止痛止嘔,改善因寒邪入侵所致的各種不適。

茱萸浴湯中加入蛇牀子,主要考量其殺蟲止癢的功效。蛇牀子性溫,味辛,歸脾、肺、腎經,具有殺蟲止癢、溫腎壯陽的作用。

臨牀運用於治療:皮膚濕疹、陰癢、疥瘡、鵝掌風等皮膚病。由於茱萸浴湯本身也具有止癢消腫的功效,加入蛇牀子可加強其殺蟲止癢的療效,共同達到改善皮膚問題的目的。

茱萸浴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補脾腎,固澀止汗: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脾、肺、腎經,能溫補脾腎,固澀止汗。茱萸浴湯多用於治療虛汗、盜汗、自汗等,五味子可補益脾腎,收斂固澀,從根本上改善汗出不止的症狀。
  2. 調和氣血,增強體質:五味子性溫,入脾經,能益氣養血,提高機體免疫力。茱萸浴湯本身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五味子的加入,可進一步調和氣血,增強體質,提高藥效。

茱萸浴湯方劑中加入木香,其主要原因為:

  1. 芳香化濕:木香氣味芳香,性溫燥,能行氣解鬱,燥濕化痰。茱萸浴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木香可助於驅散寒濕,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2. 調和脾胃:木香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因濕邪困脾而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茱萸浴湯中加入木香,可增強其整體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茱萸浴湯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與茱萸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驅散寒氣,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
  2. 芳香闢穢,除濕止癢: 丁香氣味芳香,能有效地驅散污濁之氣,達到除濕止癢的效果。與茱萸的辛溫之性相配合,能有效地改善因濕邪入侵所致的皮膚瘙癢、疹癢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萸浴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焦虛冷」相關諸症,包含:

  1. 臍腹疼痛:因寒凝下焦,氣血不通所致之冷痛。
  2. 帶下五色:虛寒導致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日久可能夾雜不同病機(如寒、濕、瘀),故見帶下顏色異常。
  3. 月水崩漏、淋瀝不斷:下元虛寒,衝任不固,無法統攝經血,造成非時而下或淋漓不盡。

整體病機為「腎陽不足,下焦虛寒」,兼可能氣滯濕阻。外用熏洗法直接作用於下部,透過溫通之性散寒、止痛、固攝。


組成藥物分析及治療原理

1. 吳茱萸(君藥)

  • 性味辛熱,歸肝、腎、脾經。
  • 功能溫中散寒、疏肝下氣,善治厥陰經之寒凝腹痛。
  • 外用可刺激局部氣血循環,散寒止痛。

2. 杜仲(炒去絲)

  • 甘溫入腎,補肝腎、強筋骨。
  • 炒製後減其滋膩,增溫燥之性,助吳茱萸溫補下焦。

3. 蛇床子

  • 辛溫燥濕,外用能祛風殺蟲、溫腎壯陽。
  • 針對帶下、陰部濕痒,直接燥濕止帶。

4. 丁香皮、丁香

  • 辛溫芳香,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 丁香皮偏走表,與丁香共奏行氣止痛之效,改善氣滯寒凝之痛。

5. 五味子

  • 酸溫收澀,斂肺滋腎。
  • 在方中協調散收之力,防止溫散太過,兼固崩止漏。

6. 木香

  • 辛行苦泄,行氣止痛。
  • 助諸藥溫通之力,解決寒凝氣滯之腹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腎散寒為主:吳茱萸、杜仲、蛇床子、丁香溫補下焦,驅散虛冷。
  2. 行氣止痛為輔:木香、丁香皮疏通氣機,解決寒性凝滯引起的疼痛。
  3. 收澀固脫兼顧:五味子斂氣固脫,針對崩漏、帶下等滑脫之症。
  4. 外用直達病所:藉熏洗使藥力從陰部、臍腹皮膚渗透,溫通局部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寒濕排出。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滑者澀之」的治法,透過外治調理內在虛寒,適合下焦陽虛兼氣滯濕阻之證。

傳統服藥法


杜仲(炒去絲)1兩,吳茱萸(湯洗7次)1兩,蛇床子1兩,丁香皮1兩,五味子1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上銼,如麻豆大。
每用半兩,以生絹袋盛之,水3大碗,煎數沸,乘熱熏下部,通手淋洗,早、晚2次熏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茱萸浴湯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陰道炎白帶子宮崩漏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浴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杜仲(炒去絲)1兩,吳茱萸(湯洗7次)1兩,蛇床子1兩,丁香皮1兩,五味子1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 主治:下焦虛冷,臍腹疼痛,帶下五色,月水崩漏,淋瀝不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