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痢四物湯以當歸為組成藥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養血: 痢疾常伴隨血虛,導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痢疾引起的氣血虧虛,增強機體抵抗力。
- 潤腸通便: 當歸亦具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痢疾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病邪,改善腸道功能。
總而言之,當歸在治痢四物湯中,發揮補血養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有效改善痢疾引起的各種不適,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治痢四物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痢疾患者常伴有腹痛、腹脹、腸鳴等症狀,源於腸道氣滯血瘀,導致疼痛難忍。川芎氣味辛溫,能行氣止痛,疏通腸道氣機,緩解疼痛。同時,川芎還具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幫助止痢。
因此,川芎在治痢四物湯中發揮重要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痛止痢的效果。
治痢四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腸道痙攣,止瀉止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平肝止痛、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痢疾常伴有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能緩解腸道痙攣,抑制腸蠕動,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 滋陰養血,補益脾胃:白芍能滋陰養血,補益脾胃,有助於改善痢疾患者因脾虛氣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不足等問題。白芍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治痢四物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痢疾多因寒邪侵襲腸胃引起,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能驅散寒邪,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 化濕止瀉:乾薑辛溫,可燥濕化痰,對於寒濕內阻所致的痢疾,能有效驅除濕邪,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瀉的效果。
因此,乾薑在治痢四物湯中,可起到溫中散寒、化濕止瀉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痢疾的症狀,恢復腸胃功能。
治痢四物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止血: 阿膠性味甘平,入血分,具有補血止血之效。痢疾常伴隨血便,耗損血氣,阿膠可補益氣血,收斂止血,緩解痢疾出血症狀。
- 固澀止瀉: 阿膠質地黏稠,可固澀腸道,減少腸液分泌,幫助止瀉。對於因脾虛氣陷或腸道滑脫導致的痢疾,阿膠能起到收澀固脫的作用。
因此,阿膠的加入,在治痢四物湯中發揮了補血止血、固澀止瀉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痢疾症狀,恢復腸道功能。
治痢四物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瀉:厚朴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之功。痢疾多因濕熱內蘊,或脾虛不運所致,厚朴可通過燥濕健脾,促進腸胃蠕動,達到止瀉的效果。
- 行氣消積:厚朴能行氣消積,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痢疾患者常伴有腹部不適,厚朴的加入可促進腸胃氣機運行,緩解腹脹,輔助止瀉。
治痢四物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燥濕之效。痢疾常伴有腹痛、腹脹等症狀,木香能疏通腸道氣機,緩解疼痛,改善腸胃功能。
- 燥濕止瀉:木香還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可有效控制痢疾引起的腹瀉。痢疾多因濕熱內蘊,或脾胃虛弱而致,木香能燥濕化滯,固護脾胃,達到止瀉的目的。
總而言之,木香在治痢四物湯中起著行氣止痛、燥濕止瀉的雙重作用,有助於緩解痢疾的症狀,改善患者的病情。
在中藥方劑「治痢四物湯」中加入艾葉,主要是利用艾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艾葉能夠溫經散寒、止血安胎,對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治痢四物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痢赤白日久,虛寒者」,意指患者長期下痢(赤白相兼黏液血便),病程遷延,體質偏虛寒。古醫認為,久痢傷及氣血,脾胃陽虛,寒濕滯留腸道,故需溫補養血、調氣止痢。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基礎框架:四物湯加減
- 當歸、川芎、白芍(酒炒):源自四物湯(缺熟地),主養血和血。
- 當歸酒洗增強溫通之性;白芍酒炒緩和寒性,專於斂陰止痛。
- 川芎行氣活血,助當歸調血分滯澀。
- 當歸、川芎、白芍(酒炒):源自四物湯(缺熟地),主養血和血。
溫中散寒止痢
- 乾薑(炒)、艾葉:溫脾陽、散寒濕,炒製減其燥烈,專攻中焦虛寒。
- 阿膠(炒):滋陰止血,兼顧久痢傷陰血之弊,炒用防其滑腸。
調氣化濕
- 厚朴(薑炒):燥濕行氣,消腹滿脹滯;薑炒增其溫性。
- 青木香:古用以行氣止痛(註:現代已知含馬兜鈴酸,需注意),解腸道氣滯。
隨證加減
- 熱盛加黃連、黃芩:若虛寒夾熱,佐苦寒清腸。
- 里急後重加檳榔:破氣導滯,緩解腸道急迫。
綜合推理
此方以「溫補為主,兼顧氣血」為核心,針對久痢虛寒的病理特點:
- 溫補血虛:四物湯底養血潤腸,防久痢陰血耗傷。
- 散寒化濕:乾薑、艾葉溫陽止瀉,厚朴、青木香行氣除濕,標本兼治。
- 止血緩痛:阿膠、白芍協調,止血斂陰,緩解腹痛下血。
全方體現「血痢日久需溫養,虛寒夾滯宜調氣」的辨證思路,符合中醫「久病及腎(陽虛)、窮必及血」的理論。
傳統服藥法
當歸(酒洗)1錢,川芎1錢,白芍(酒炒)1錢,乾薑(炒)5分,阿膠(炒)1錢,厚朴(薑炒)1錢,青木香5分,艾葉5分。
熱盛,加黃連、黃芩;里急後重,加檳榔。
上銼。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治痢四物湯, 出處:《魯府禁方》卷三。 組成:當歸(酒洗)1錢,川芎1錢,白芍(酒炒)1錢,乾薑(炒)5分,阿膠(炒)1錢,厚朴(薑炒)1錢,青木香5分,艾葉5分。 主治:痢赤白日久,虛寒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