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腸丸中包含黃連,乃因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用於治療腸胃濕熱、瀉痢腹痛等症。黃連苦寒,善於清泄胃腸積熱,並能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故可改善腸道炎症,減輕腹瀉等症狀。同時,黃連亦可燥濕止瀉,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腸道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故治腸丸中加入黃連,可有效地改善腸道濕熱、炎症等問題,達到治療腸胃疾病的效果。
治腸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暖脾胃,助消化: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腸胃虛寒,寒邪凝滯,導致腹痛、腹瀉,乾薑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功能,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助藥力,增效力: 乾薑辛溫之性,可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有助於藥效的增強。例如,與其他溫中散寒藥物配伍,可增強溫中散寒的功效;與芳香化濕藥物配伍,可增強芳香化濕的功效。
治腸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暖胃,止嘔止瀉: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肉荳蔻能起到溫暖脾胃、緩解症狀的作用。
- 降逆止嘔,安腸止瀉:肉荳蔻具有降逆止嘔、安腸止瀉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脾胃不和、氣逆上衝引起的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在治腸丸中加入肉荳蔻,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氣逆上衝導致的腸胃不適,達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安腸止瀉的治療目的。
治腸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收斂止瀉:赤石脂性寒,味甘澀,入脾、腎經,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汗之效。對於腸胃虛寒、脾腎虧虛導致的腹瀉,赤石脂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緩解症狀。
二、清熱解毒:赤石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濕熱蘊結、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瀉,赤石脂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瀉,緩解腸道炎症。
因此,赤石脂在治腸丸中發揮著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腸胃虛寒、脾腎虧虛、濕熱蘊結等引起的腹瀉。
治腸丸中包含龍骨,主要原因如下:
- 固澀止瀉:龍骨味甘鹹性寒,入脾、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固護腸胃,止瀉痢,並能止血安胎。
- 補腎益精:龍骨能補益腎氣,固精止遺,對於腸胃虛弱、脾腎虧虛導致的腹瀉,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總體而言,龍骨在治腸丸方劑中起到收斂固澀、補腎益精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腸胃虛弱、脾腎虧虛所引起的腹瀉等症狀。
治腸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腸胃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吳茱萸能溫暖脾胃,驅寒止痛,達到緩解腸胃不適的目的。
二、 降逆止呃: 吳茱萸還有降逆止呃的作用。對於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呃逆、噯氣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降氣止呃的效果。
總而言之,吳茱萸在治腸丸方劑中,發揮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降逆止呃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達到治癒目的。
治腸丸中包含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固腸止痢的功效。對於腸道功能紊亂、腹瀉、痢疾等症狀,訶子能起到收斂腸道、固澀止瀉的作用。
二、清熱解毒:訶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腹痛等症狀。其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因此,治腸丸中加入訶子,能夠有效地收斂止瀉、清熱解毒,起到治療腸道疾病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治腸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腸胃虛濕」所致的泄瀉諸證,具體表現為:
- 洩瀉頻并:腹瀉反覆發作,次數頻繁。
- 米谷不化:消化不良,糞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
- 腹脹腸鳴:脾胃運化失調,氣滯濕阻。
- 臍腹痛:寒濕凝滯或氣機不暢引起的腹部疼痛。
- 腸滑洞下:腸道滑脫不禁,瀉下無度,屬虛寒久瀉重症。
此證病機為脾胃虛寒兼濕濁下注,可能因久病、飲食失調或寒邪內侵,導致中焦陽虛、固攝無權,濕濁內停而瀉痢不止。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配伍意義
黃連(半兩)
- 清熱燥濕:針對濕熱鬱滯,與乾薑配伍可「寒熱並調」,避免過用溫藥助熱。
乾薑(炮,半兩)
- 溫中散寒:補脾胃陽虛,與黃連配伍(仿「連理湯」之意)調和寒熱。
肉豆蔻(煨,半兩)
- 溫中澀腸:煨後增強止瀉之力,針對虛寒滑脫之久瀉。
赤石脂(半兩)
- 澀腸固脫:質重下達,直接固澀腸道,治「洞下」之急。
龍骨(半兩)
- 收斂固澀:協同赤石脂增強止瀉,兼安心神(久瀉易耗心神)。
吳茱萸(炒,半兩)
- 暖肝溫脾:散寒止痛,治臍腹冷痛,助乾薑溫中。
訶子(煨,一兩半)
- 主力澀腸:重用訶子固攝大腸,煨制後澀性更強,為治標關鍵。
(二)組方特點
標本兼治:
- 治本:乾薑、吳茱萸溫補中焦,肉豆蔻健脾。
- 治標:赤石脂、訶子、龍骨急澀腸道,防津氣耗脫。
- 佐制:黃連清濕熱餘邪,防溫燥過度。
剛柔並濟:
- 溫藥(乾薑、吳茱萸)與澀藥(訶子、赤石脂)相配,既散寒又固脫;
- 黃連之寒緩和溫燥,體現「去性存用」思想。
劑型設計:
- 以粳米飯為丸,取其甘平補中,助藥力緩行脾胃。
(三)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通過「溫中散寒+澀腸固脫+清熱燥濕」三法並行,針對虛寒濕夾雜的複雜病機:
- 溫補中陽(乾薑、吳茱萸)→ 恢復脾胃運化。
- 固澀止瀉(訶子、赤石脂)→ 截斷瀉下滑脫。
- 清濕調寒熱(黃連)→ 兼顧可能化熱之勢。
全方偏重「澀」法,適用於久瀉虛證,若新感暴瀉或純熱證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半兩,乾薑(炮)半兩,肉豆蔻(面裹,煨香)半兩,赤石脂半兩,龍骨半兩,吳茱萸(湯洗,微炒)半兩,訶子(煨,去核)1兩半。
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以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腸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黃連(去須)半兩,乾薑(炮)半兩,肉豆蔻(面裹,煨香)半兩,赤石脂半兩,龍骨半兩,吳茱萸(湯洗,微炒)半兩,訶子(煨,去核)1兩半。 主治:腸胃虛濕,泄瀉頻并,米谷不化,腹脹腸鳴,臍腹痛,腸滑洞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