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散

梔子散

ZHI Z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偏寒 (0.7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11%
三焦經 11%
心經 11%
胃經 11%
腎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散中包含梔子,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方劑中常與其他清熱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熱病、高熱、神昏、口渴、咽痛、尿赤、血熱妄行等症。
  2. 利濕退黃:梔子亦可利濕退黃,對於濕熱蘊結、黃疸、小便不利等症,可與其他利濕藥物配伍應用,達到清熱利濕、退黃的效果。

梔子散中加入硫磺,主要是針對其 燥濕殺蟲 的功效。

硫磺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燥濕止癢、殺蟲止痛 的作用,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有很好的療效。而梔子散主要功效為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引起的各種皮膚病。

因此,加入硫磺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的功效,進一步改善濕熱所致的皮膚病,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梔子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梔子散記載的主治為「狂犬傷」,屬古代處理動物咬傷(尤其犬類)的外用方劑。狂犬傷在古代被視為毒邪侵入皮肉、引發局部腫痛潰爛甚或毒發攻心的急症,此方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核心目標,透過外敷瘡口以拔毒療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梔子皮(燒灰)

  • 性味功效:梔子性寒,味苦,傳統用於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皮側重於清解表皮熱毒,燒灰後增強收斂止血、吸附瘡口穢濁之效。
  • 作用推論:狂犬傷後瘡口熱毒壅滯,梔子灰可清局部火毒,兼能斂瘡,防止毒邪擴散。

2. 石硫黃末

  • 性味功效:硫黃性溫,味酸,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燥濕解毒。古代廣泛用於疥癬、瘡瘍,其抗菌與促進創面癒合的特性被經驗性運用。
  • 作用推論:硫黃的溫毒性可「以毒攻毒」,克制狂犬傷導致的「風毒」或「穢濁」,並燥濕斂瘡,抑制瘡口腐敗。

3. 配伍邏輯

  • 寒溫並用:梔子灰寒涼清熱,硫黃溫燥殺毒,二者相反相成,既清熱又抑菌,避免單用寒藥抑遏局部氣血或單用溫藥助長熱毒。
  • 協同拔毒:梔子灰吸附性與硫黃的殺菌力結合,形成物理與化學雙重作用,加速瘡口清潔與癒合。

可能的治療機制

  1. 局部抗菌消炎:硫黃對多種微生物具抑制作用,梔子中的環烯醚萜類亦有抗炎效果,可減輕傷口感染。
  2. 促進創面修復:燒灰後的炭質可吸附滲液,硫黃的溫通性可能刺激局部血循,利於瘡口收斂。
  3. 中和毒素:古代所謂「狂犬毒」可能包含生物性毒素或細菌,此方透過解毒與殺菌雙路徑緩解症狀。

總結

梔子散的設計反映古代「外治毒傷」的實用思維,以清熱、攻毒、斂瘡為軸心,透過藥性對抗瘡毒,其組方簡潔而針對性強,符合急救外敷的需求。惟其機理基於傳統「毒邪」理論與經驗,現代應用需進一步驗證。

傳統服藥法


梔子皮(燒灰)、石硫黃末。
上為末。
外敷瘡上,1日1易;救急用2-3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霍亂大便秘結癲癇癲狂狂躁容易流眼淚排尿困難角膜炎尿道炎原發性高血壓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軟性下疳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睡眠障礙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 組成:梔子皮(燒灰)、石硫黃末。 主治:狂犬傷。

梔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梔子1個(去瓤),明礬(末)。 主治:下疳瘡。

梔子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梔子仁21個,川升麻3分,黃芩3分,大青3分,茯神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膽實熱,精神不守。

梔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梔子仁半兩,子芩1兩,龍齒2兩,石膏2兩,鉤藤1兩,吳藍1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 主治:小兒熱癇,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

梔子散,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梔子仁1兩,石膏2兩,白茅根1兩(銼),赤茯苓1兩,犀角屑1兩,木通1兩(銼),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膀胱實熱,心腹煩悶,小便不利。

梔子散,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梔子仁3分,黃連3分(去須),黃柏3分(銼),川大黃2分(銼碎,微炒),蘆根1兩(銼),葛根1兩(銼)。 主治:傷寒5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能飲食,嘔逆不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