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液菖蒲丸

銀液菖蒲丸

YIN YE CHANG P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7%
心經 17%
肝經 17%
腎經 14%
胃經 5%
膽經 4%
膀胱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銀液菖蒲丸」方劑中使用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痰之效。對於神志昏迷、痰迷心竅、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水菖蒲可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
  2. 化濕健脾: 水菖蒲亦能化濕健脾,對於脾胃濕困、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水菖蒲能起到化濕健脾的作用,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

對於[銀液菖蒲丸]中的鉛成分,過去認為其有定驚、止痛的效果,可用於治療神經衰弱、疼痛等問題。然而,現代研究顯示鉛對人體有害,特別是對兒童和孕婦影響更大,因此在現代中藥製劑中已避免使用。

銀液菖蒲丸中添加遠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安神定志: 遠志性味苦甘,具有安神定志、益智寧心的功效。菖蒲本身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與遠志搭配,能更好地達到安神定志,改善失眠、健忘等症狀。
  2. 祛痰止咳: 遠志還具有一定的祛痰止咳作用,可與菖蒲共同發揮疏通經絡、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痰多咳嗽等症狀。

銀液菖蒲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本,增強藥效: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銀液菖蒲丸多用於治療氣虛體弱、神經衰弱等症狀,人參的加入可以補益元氣,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2. 協調藥性,相輔相成: 銀液菖蒲丸中可能含有其他性質偏寒或涼的藥材,人參的溫性可以起到中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對身體造成損害,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劑[銀液菖蒲丸]的組成中包含[水銀],因為水銀在中醫中被用來清熱解毒。水銀能夠去除體內的熱毒,對於處理由熱毒引起的疾病有顯著效果,但由於其毒性,使用時需小心,以避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銀液菖蒲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菖蒲性溫味辛,善於化濕開竅。兩者合用,可增強健脾利濕的效果,並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諸多症狀。
  2. 寧心安神:茯苓亦能寧心安神,與菖蒲合用,可增強安神定志之效,對於因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銀液菖蒲丸中包含羌活,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能疏散風寒,止痛解表,且擅長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身疼痛、肢體麻木、關節痠痛等症。

此外,羌活還能升發陽氣,有助於驅散寒邪,改善因風寒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配合其他藥材,可發揮更佳的療效。

方劑「銀液菖蒲丸」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其疏風散熱、解毒止癢的功效。蟬蛻性味甘涼,入肺經,具有透疹作用,可以促進皮膚表面汗疹的排出,同時清熱解毒,緩解由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此外,蟬蛻還可止咳化痰,有助於改善由風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因此,在「銀液菖蒲丸」中加入蟬蛻,可以有效地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疾病,以及相關的呼吸道症狀。

銀液菖蒲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基於其辛溫解表之效,用於散寒解表,通竅止痛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等功效。

對於銀液菖蒲丸所治療的症狀,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咽痛等,細辛可以發揮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銀液菖蒲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止嘔降逆之效。菖蒲善於化濕開竅,二者合用,可加強燥濕化痰之功,適用於痰濕阻滯、胸悶氣喘等症狀。
  2. 止嘔安胎: 半夏亦能降逆止嘔,對於妊娠嘔吐、胎動不安等症狀有一定療效。銀液菖蒲丸中加入半夏,可增強其止嘔安胎作用,有助於穩定胎兒,減輕孕婦不適。

銀液菖蒲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考量其祛風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散寒止痛、化痰散結的作用。

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存在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或痰濕凝結,導致疼痛、麻木、肢體活動不便等症狀。天南星可溫經散寒,化痰散結,解除痺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銀液菖蒲丸主治「風癇涎盛,精神減耗」,此證屬中醫「癇證」範疇,多因風痰上擾、蒙蔽清竅所致。症見突然昏僕、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平素痰多、精神恍惚、健忘等。方名「銀液」指水銀與黑錫結砂(古代用作鎮驚),「菖蒲」為君藥,凸顯其開竅豁痰之效。全方侧重祛風化痰、開竅安神,兼顧補氣扶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豁痰開竅
  • 君藥:菖蒲(3兩)辛溫芳香,化濕豁痰、開竅醒神,《本經》謂其「開心孔,補五臟」。
  • 輔藥:半夏、天南星(2兩、1.5兩)燥濕化痰,南星炮製減毒增祛風痰之效,針對「涎盛」主因。
  • 水銀與黑錫結砂(各1兩):古代用於鎮驚墜痰,質重沉降,引痰下行,但需注意此為古法,今多代以他藥。
  1. 祛風通絡
  • 羌活、細辛:辛溫走竄,祛風通絡,解頭目風邪,助除「風癇」誘因。
  • 蟬蛻(炒半兩):輕清透散,熄風定驚,緩解抽搐。
  1. 益氣安神
  • 人參、茯苓(各1兩):補氣健脾,寧心安神,扶助正氣,治「精神減耗」。
  • 遠志(1兩):交通心腎,加強菖蒲開竅之力,兼化痰安神。
  1. 調和藥性
  • 生薑湯送服:生薑溫中化痰,制半夏、南星毒性,和胃降逆。

【方劑特點】

  • 攻補兼施:既祛風痰、鎮驚開竅(菖蒲、南星、水銀),又益氣安神(人參、茯苓)。
  • 動靜結合:蟬蛻、羌活之「動」宣散風邪,配伍黑錫、茯苓之「靜」沉降安神。
  • 古代重鎮思路:水銀黑錫砂體現唐宋以前「金石鎮墜」之法,後世漸轉為草木藥為主。

【潛在治療機理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起效:

  1. 調節中樞神經:菖蒲揮發油鎮靜抗驚厥,半夏生物鹼抑制異常放電。
  2. 改善痰壅狀態:南星、半夏減少呼吸道分泌,降低痰涎壅塞。
  3. 調整氣血循環:人參增強機體耐缺氧能力,羌活擴張腦血管。

*注: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理論,具體應用需遵專業醫師指導。

傳統服藥法


菖蒲3兩,黑錫3兩(同水銀結成砂子)1兩,遠志(去心)1兩,人參1兩,水銀(同黑錫結成砂子)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羌活1兩,蟬蛻(炒)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半夏(湯洗7遍)2兩,天南星(炮)1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癲癇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銀液菖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菖蒲3兩,黑錫3兩(同水銀結成砂子)1兩,遠志(去心)1兩,人參1兩,水銀(同黑錫結成砂子)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羌活1兩,蟬蛻(炒)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半夏(湯洗7遍)2兩,天南星(炮)1兩半。 主治:風癇涎盛,精神減耗。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