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茵芋葉1兩,鉛丹1兩,秦艽1兩,鈎藤皮1兩,石膏1兩,杜蘅1兩,防葵1兩,菖蒲1兩半,黃芩1兩半,松蘿半兩,蜣螂10枚,甘草3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3歲以下服5丸,3歲以上服7丸,5歲以上服10丸,10歲以上可至1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歷節腫滿疼痛。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相關疾病
腳氣病癲癇膝部腫大疼痛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茵芋丸,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茵芋(去梗,銼)1分,朱砂(水飛)1分,薏苡仁1分,牽牛子1兩半,鬱李仁(去皮尖,微炒)半兩。 主治:歷節腫滿疼痛。
茵芋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茵芋葉(銼,炒)半兩,薏苡仁半兩,鬱李仁(去皮尖,微炒)1兩,牽牛子3兩(生取末1兩半)。 主治:風氣積滯成腳氣,常覺微腫,發則或痛。
茵芋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茵芋3分,狗脊3分,麻黃3分(去根節),丹參半兩,五加皮1兩,杜仲1兩(去粗皮,炙微黃),朱砂3分(細研,水飛過),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歷節風疼痛,皮拆及血出者。
茵芋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茵芋葉1兩,鉛丹1兩,秦艽1兩,鉤藤皮1兩,石膏1兩,杜蘅1兩,防葵1兩,菖蒲1兩半,黃芩1兩半,松蘿半兩,蜣螂10枚,甘草3兩。 主治:少小有風癇疾,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