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歷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歷節

歷節,又稱白虎風痛風,首見於《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為中醫經典所述之病名。此病以關節劇痛、腫脹變形、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其痛如虎齧,故得名「白虎風」;後世醫家亦將其歸類於「痛風」範疇,然與西醫學之「痛風」(代謝性尿酸鹽沉積症)概念不盡相同。

病因病機

歷節之發病,多因正氣不足,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或內傷肝腎氣血,導致經絡痹阻、氣血不通而成。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外邪侵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尤以濕邪黏滯,易流注關節,纏綿難癒。若濕鬱化熱,則見關節紅腫熱痛,屬「熱痹」範疇。
  2.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外邪乘虛內侵,致關節變形、屈伸不利。
  3. 氣血瘀阻:久病入絡,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凝滯於關節,加劇疼痛與變形。

臨床表現

歷節之特徵為關節疼痛遍歷周身,或遊走不定(風邪偏勝),或固定不移(寒濕偏勝),甚則「骨節蹉跌」,關節腫大畸形,如《諸病源候論》所云:「歷節風之狀,短氣,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若兼熱象,則見局部焮紅灼熱;若寒濕偏重,則遇冷加劇,得溫稍減。

證型辨治

歷節的治療需分虛實寒熱,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

  1. 風寒濕痹
    • 表現:關節冷痛,遇寒加重,苔白膩,脈弦緊。
    •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方如烏頭湯(《金匱要略》)或防己黃芪湯加減。
  2. 濕熱痹阻
    • 表現:關節紅腫熱痛,煩渴溲赤,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除濕、宣痹通絡,方如白虎加桂枝湯宣痹湯
  3. 肝腎虧虛
    • 表現:久病關節畸形,腰膝酸軟,脈沉細。
    • 治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方如獨活寄生湯虎潛丸
  4. 痰瘀互結
    • 表現:關節腫硬變形,刺痛夜甚,舌紫暗。
    • 治法:化痰逐瘀,方如身痛逐瘀湯二陳湯

歷節與相關病證辨析

  • 痹證:歷節屬痹證之一,但痹證範圍更廣,泛指肢體筋骨痠痛麻木,而歷節專指關節嚴重變形、疼痛劇烈者。
  • 痛風:中醫古籍所載「痛風」多與歷節混稱,然現代中醫亦區分「尿酸痛風」,治療上需結合化濁泄濁之法。

歷節為頑痼之疾,早期辨明寒熱虛實,方能標本兼治。歷代醫家對其論述豐富,除藥物外,針灸、外敷等法亦常配合運用,以緩解其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