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傷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傷陰
傷陰為中醫病證名,指人體真陰(即腎陰、精血、津液等滋養物質)受到耗損,導致陰液不足、虛熱內生的病理狀態。其成因多與外感熱邪、內傷情志、過度勞累或房事不節有關,臨床表現以陰虛內熱為主,治療需根據具體證型辨證施治。
病因與病機
- 外感熱邪灼陰
外感溫熱病邪(如風熱、暑熱、燥邪等)易化火傷津,熱邪熾盛時直接耗損陰液,尤其在高熱不退或熱病後期,常見口乾咽燥、舌紅少苔等陰傷之象。 - 陽亢耗陰
陰陽本應相互制衡,若陽氣過盛(如肝陽上亢、心火亢盛),則「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液受迫而虧虛,出現頭暈耳鳴、面紅目赤等陽亢兼陰虛之症。 - 溫病後期虛熱傷陰
溫熱病邪久留,後期易深入下焦,劫灼肝腎之陰,症見低熱纏綿、顴紅盜汗、手足心熱、形瘦神疲、舌乾紅絳、脈細數等,屬「陰虛內熱」或「陰虛火旺」之證。 - 情志過極傷陰
暴怒或憂思過度,可使肝氣化火,暗耗陰血;《靈樞》提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長期情志失調易致陰血虧損。 - 房勞或過度勞累
腎藏精,主一身之陰,房事不節或勞倦內傷,直接耗損腎精與真陰,導致腰膝痠軟、眩暈耳鳴、遺精早泄等腎陰虛證。
臨床表現
傷陰的核心病機為「陰不制陽」,常見症狀包括:
- 虛熱徵象: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夜間盜汗。
- 津虧失潤:口燥咽乾、皮膚乾燥、尿少便結。
- 陰血不足:眩暈耳鳴、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細數。
- 腎陰虧損:腰膝痠軟、齒搖髮脫、男子遺精、女子經少。
治療原則
中醫強調「虛則補之」,傷陰的治療以滋陰養液為主,並根據病位與兼證配伍:
- 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方如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
- 育陰潛陽:針對陰虛陽亢,方如鎮肝熄風湯。
- 養陰生津:溫病後期陰傷,方如加減復脈湯、益胃湯。
- 補益肝腎:腎陰虧虛為主者,方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
與相關證候鑑別
- 傷津:屬陰傷之輕證,僅津液短少(如口渴、尿黃),未及深層陰血。
- 陰虛陽亢:除陰虛外,兼見肝陽上擾之頭痛、急躁易怒。
- 陰陽兩虛:陰損及陽,伴畏寒肢冷等陽虛表現。
傷陰為多種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病理變化,需結合具體病因與臟腑定位,調理陰陽平衡以恢復健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