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為茵陳治疸湯之主藥,其性苦寒,入肝膽二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之功效。茵陳蒿中含有揮髮油、黃酮類、生物鹼等成分,可促進膽汁分泌,利膽排毒,改善肝臟功能,進而消退黃疸。因此,茵陳蒿是治療黃疸病症的常用藥材,在茵陳治疸湯中起到核心作用,以其清熱利濕之性,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黃疸之目的。
茵陳治疸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利濕退黃: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之效。茵陳蒿擅長清利濕熱,黃芩則能配合其清熱瀉火,共同作用於肝膽,達到疏利濕熱、退黃止痛的效果。
- 抑菌抗炎,保護肝膽:黃芩具有抑菌抗炎的作用,可以抑制腸道菌羣的異常繁殖,並減輕肝膽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肝膽功能的恢復。
因此,茵陳治疸湯中加入黃芩,可以更全面地發揮其清熱利濕、退黃止痛的作用,同時還起到保護肝膽、促進恢復的作用。
茵陳治疸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之效。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而梔子則進一步加強了清熱瀉火之功,有助於消除因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症狀。
- 涼血止血:梔子亦有涼血止血之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導致的血液瘀滯,以及肝膽濕熱所致的出血症狀,均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梔子在茵陳治疸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輔助角色,與茵陳蒿協同作用,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共同達到治療黃疸的功效。
茵陳治疸湯中加入滑石,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的功效。黃疸病症多因濕熱蘊結,阻礙氣機,而滑石可有效清熱利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減輕黃疸症狀。
- 利水滲濕: 茵陳蒿善於清熱利濕,而滑石則能利水滲濕,兩者配合,可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加速黃疸的消退。
茵陳治疸湯中加入茯苓,是為了增強利水滲濕之效,並協同茵陳蒿、梔子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退黃止癢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其利水滲濕作用,可幫助清除體內濕熱,促進膽汁排出,減輕黃疸症狀。同時,茯苓還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輔助茵陳蒿等藥物,更有效地治療黃疸。
茵陳治疸湯中加入車前草,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之效,配合茵陳蒿的清熱利濕作用,加強整體療效。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清肝明目的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可促進體內濕熱排出,並降低黃疸的程度。
此外,車前草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輔助茵陳蒿清熱解毒,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茵陳蒿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茵陳蒿湯主治黃疸,而肝氣鬱結、脾胃不和亦可導致黃疸加重。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進一步促進黃疸的消退。
- 助茵陳蒿清熱利濕: 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但其性偏寒,對於濕熱鬱結、脾胃虛弱的患者,單用茵陳蒿易傷脾胃。橘紅性溫,可輔助茵陳蒿清熱利濕,又不傷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治疸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攻「諸黃疸,因濕得之」,即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病症。古代醫家認為,黃疸多由濕熱鬱蒸、膽汁外溢肌膚所致,症見身目發黃、小便不利、胸悶腹脹等。此方以清熱利濕為核心,兼顧調理氣機,使濕熱從小便而解,從而退黃。
組成與方義推析
茵陳:
- 為君藥,專清濕熱,利膽退黃,是治黃疸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能導濕熱從小便出。
黃芩、黑山梔:
- 黃芩清上焦肺熱,山梔瀉三焦火,兼涼血止血。二者助茵陳清熱解毒,濕熱分消。
滑石、茯苓、車前:
- 滑石利竅滲濕;茯苓健脾利水,防濕濁再生;車前子通淋利尿。三藥協同,令濕熱從水道下泄。
橘紅:
- 理氣化痰,醒脾和中。濕熱鬱滯易阻氣機,橘紅可疏暢氣滯,助水濕運化。
加減法原理
- 熱甚加黃連:
黃連苦寒直折火勢,強化清熱解毒。 - 渴加麥冬、花粉:
濕熱傷陰津,用麥冬滋陰,花粉生津止渴。 - 食傷加山楂、麥芽:
消食導滯,健運脾胃,斷濕熱生化之源。 - 酒傷加葛根、甘蔗漿:
葛根解酒毒、升清陽;甘蔗漿清熱生津,緩酒熱傷陰。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利濕」為主軸,配伍上:
- 清解(茵陳、黃芩、山梔)與 滲利(滑石、車前、茯苓)並行,濕熱分消;
- 調氣(橘紅)助水濕運化,防氣滯濕停;
- 引經藥茅根加強利尿退黃之效。
全方標本兼治,使濕去熱清,黃疸自退。
總結
茵陳治疸湯體現「治黃必利濕,濕去黃自退」的思路,結構嚴謹,針對濕熱黃疸的病因病機,以通利三焦、分消濕熱為法,堪屬古代治療黃疸的經典配伍。
傳統服藥法
茵陳、黃芩、黑山梔、滑石、茯苓、車前、橘紅。
熱甚,加黃連;渴,加麥冬、花粉;因食傷,加山楂、麥芽;因酒傷,加煨葛根、甘蔗漿。
清熱除濕,化氣利水。
用茅根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治疸湯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期間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治疸湯,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十。 組成:茵陳、黃芩、黑山梔、滑石、茯苓、車前、橘紅。 主治:清熱除濕,化氣利水。主治:諸黃疸,因濕得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