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掃光散
YI SAO G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掃光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中包含鉛丹。鉛丹的主要成分為鉛的化合物,古代中醫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鉛丹在某些中藥方劑中被用於治療特定疾病,尤其是與熱毒相關的情況。
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要謹慎,因為鉛是一種重金屬,對人體有毒。長期或過量攝取鉛丹可能導致中毒、腎臟損傷及其他健康問題。因此,現代醫學對其使用倍加警惕。雖然傳統中醫有其歷史和理論基礎,但在當今的醫療實踐中,應當優先選擇安全有效的替代物。
總體而言,儘管鉛丹在一掃光散中有其支持的理論和應用背景,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現代臨牀中受到挑戰,使用時必須進行謹慎評估。
一掃光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鉛粉,這在中醫藥中是相對罕見的。鉛粉的使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特殊的療效。鉛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重鎮”的特性,可以用於治療某些深層的病症,如瘻管、潰瘍等,有助於消除體內的邪氣及毒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鉛粉的使用需要謹慎,因為鉛是一種重金屬,過量或長期攝入可能導致嚴重的中毒和健康問題。在古代中醫中,鉛粉的用法往往是基於經驗而來,現代醫學則越來越強調安全性和副作用的控制。因此,在現代中藥的使用上,對於含鉛成分的方劑需要進行仔細的評估與考量,並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以確保患者的安全與健康。
一掃光散中包含松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燥濕殺蟲: 松香性燥,味苦,具有燥濕殺蟲之效,可治療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
- 生肌止痛: 松香有生肌止痛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松香在 一掃光散 中,能起到 燥濕殺蟲,生肌止痛 的作用,對於治療濕邪所致的皮膚病症,起到良好的療效。
一掃光散方中包含白礬,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一掃光散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促進皮膚癒合。
二、 收斂固澀:白礬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能使皮膚收縮,減少滲出物,減輕炎症反應。對於皮膚病患者,白礬能起到輔助止癢、止痛的作用,促進病竈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掃光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重於「濕熱成毒」所致之皮膚瘡瘍,其病症特徵為「黃水浸潤,蔓延無已」,符合中醫「濕毒蘊膚」之病機。所治「黃水瘡」即現代醫理中「傳染性膿皰病」,多因濕熱蘊結,化毒潰爛,分泌黏稠黃水;而「禿瘡」(頭癬)則為真菌感染,伴隨濕癢、脫屑。古代醫家觀察到此類皮膚病具「傳染周遍」之特性,故以「一掃光」為名,強調其清熱燥濕、斂瘡止癢之速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黃丹(鉛丹):性寒味辛,具解毒斂瘡之效。其重鎮之性可抑制皮膚滲液,古稱「拔毒生肌」,針對濕熱潰爛之瘡面能形成保護層,阻斷黃水蔓延。
- 官粉(堿式碳酸鉛):與黃丹協同強化收斂作用,減少瘡面滲出物,並輕度防腐,抑制病原微生物繁衍。
- 松香:苦溫燥濕,能「黏附」濕毒分泌物,助黃丹、官粉固結瘡面。其樹脂特性可形成薄膜,阻隔外邪,促進癒合。
- 枯礬(煅白礬):酸澀寒涼,為燥濕解毒要藥,能凝固壞死組織(「斂瘡脫腐」),並抑制細菌、真菌,直接阻斷「濕熱成毒」之病勢。
全方以「燥濕—解毒—斂瘡」為主軸:
- 外治藥效機理:四藥皆為礦物或樹脂類,研末後可直接吸附瘡面滲液,形成物理屏障;同時釋放微量金屬離子(如鉛、鋁),改變局部微環境,抑制病原體生長。
- 中醫取象比類:黃丹、官粉色赤白相配,仿「氣血調和」之意;松香黏滯如「膠固毒邪」;枯礬收斂若「密閉瘡竅」,共同截斷濕毒外泛之途。
此方設計反映古代「以毒攻毒」思維,利用礦物藥之峻烈迅速控制病灶,然其效建立在「外治局部」之前提,符合「濕邪在外,當予劫截」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黃丹、官粉、松香、枯礬各等分。
止痛止癢,消炎。
上為細末。
撒敷患處,乾則用香油調敷之。
忌辛辣、發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含有鉛,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鉛中毒。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掃光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松香3錢,銅綠3錢,枯礬3錢,章丹3錢,梅片2錢,鉛粉3錢。 主治:收斂瘡毒。主治:一切濕瘡浸淫,黃水瘡,梅毒破爛。
一掃光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組成:黃丹、官粉、松香、枯礬各等分。 主治:止痛止癢,消炎。主治:黃水瘡,濕熱成毒,皮膚腐綻,黃水浸潤,蔓延無已,頭面耳輪,傳染周遍,禿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