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散

南星散

NAN X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脾經 19%
肝經 19%
心經 10%
腎經 10%
胃經 10%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南星散中含有天南星,主要原因在於天南星的藥性。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腫之效。其入肺、脾、胃經,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哮喘、痰多、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南星散的組成,往往以天南星為主藥,配合其他藥物,以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天南星作為南星散的組成藥物,是符合其藥理作用的。

南星散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南星散主治痰熱內擾,心神不寧,因此加入硃砂以清心熱,鎮心神,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
  2. 平肝熄風: 硃砂能平肝熄風,對於肝陽上亢、風火相搏引起的眩暈、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南星散中加入硃砂,可協同其他藥物平肝熄風,穩定病人的病情。

南星散中包含白芨,主要原因如下:

  1. 止血生肌: 白芨具有收斂止血、生肌癒合的功效,可輔助南星散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白芨的收斂作用有助於止血,其生肌作用則可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2. 清熱解毒: 南星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白芨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配合南星散更好地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南星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小兒解顱」(顱骨縫不合)及「百日內嬰兒鼻塞不乳」兩類病症。古代醫家認為,解顱多因先天腎氣不足或風痰壅滯所致,而鼻塞不乳可能與痰濕阻塞清竅相關。方中藥材多具辛散開竅、化痰通絡之性,外用法直接作用患處,體現「外治通內竅」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南星(生):為君藥,辛溫燥烈,善祛風痰、開閉結,針對痰濕阻塞頭面諸竅(如顱縫、鼻腔)。生用毒性強但藥力迅猛,外敷可避內服風險。
  2. 半夏(生):輔助南星化痰,專攻「痰濕上壅」,生用刺激性强,外擦能刺激局部氣血流通,破除痰滯。
  3. 白礬(生):收斂燥濕,與辛散藥配伍,形成「散中有收」之勢,防止痰濕復聚;另可解毒,緩解生南星、半夏之毒性。
  4. 雄黃:辛溫有毒,辟穢開竅,古方常用於外治風痰閉阻,其殺蟲燥濕之性,或暗合解顱「蟲蝕腦髓」的假說(見《小兒藥證直訣》)。
  5. 蓽茇:辛熱走竄,能溫通鼻竅、散寒止痛,針對鼻塞不乳的寒痰凝滯病機。

配伍特點
全方以「辛溫開破」為主軸,集中攻逐風痰濕濁。生藥外用刺激患處,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 物理刺激:生半夏、南星局部摩擦,促進頭皮或鼻腔微循環,改善顱縫癒合或通暢鼻竅。
  • 化學作用:雄黃、白礬具抑菌效果,或減少局部感染風險;蓽茇揮發油成分可能直接舒張鼻黏膜血管。
  • 經皮吸收:醋調貼敷增強藥物滲透,引藥入經,間接調節內在痰濕病理。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的思維,利用生藥峻烈之性速破痰結,適合急症外治,然須嚴格控制用量與接觸時間。

傳統服藥法


蓽茇2錢半, 半夏(生)2錢半, 南星(生)1錢, 白礬(生)2錢, 雄黃2錢。
上為細末。捻1捻就痛處擦之,釅醋調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鼻塞癲癇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四肢抽搐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南星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九。 組成:天南星3枚(切,焙),鉛丹半錢。 主治:刀刃所傷,血出不止。

南星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南星3錢,半夏5錢,天麻5錢,雄黃2錢5分。 主治:發表。主治:破傷風。

南星散, 出處:《直指》卷八。 組成:生南星1兩,枳殼(制)半兩,細辛半兩,木香1分,甘草(炙)1分。 主治:風氣動痰,發嗽。

南星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三。 組成:天南星(大者)1個(開一坑,入朱砂半兩,用酒塞坑內,于慢火煨制),白及半兩。 主治:小兒解顱;百日孩兒鼻塞不乳。

南星散,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三六引《保嬰集驗名方》。 組成:蓽茇2錢半,半夏(生)2錢半,南星(生)1錢,白礬(生)2錢,雄黃2錢。 主治:蠍蜇蜈蚣所傷,痛不可忍。

南星散, 出處:《直指小兒》卷二。 組成:南星(重8-9錢以上者)1個(就地上作小坑,深7-8寸,火炭5斤,燒通紅,以好米醋半盞,灑入坑中,即納南星于內,次以火炭條密蓋之,又用盆蓋其上,一伏時取出,洗淨,切,焙)。 主治:驅風豁痰。主治:慢驚發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