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蟾丸

五蟾丸

WU CH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5%
心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12%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蟾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邪祛濕: 五靈脂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五蟾丸主治濕熱蘊結、痰濁內阻所致的各種疾病,五靈脂的加入可以幫助驅除濕邪,化解痰濁,緩解病症。

2. 增強藥效: 五靈脂與其他藥材如蟾酥、雄黃等協同作用,可以增強藥物的驅邪祛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五蟾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善降,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五蟾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
  2. 抑制菌毒: 黃連具有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治療由細菌或真菌引起的感染。五蟾丸中加入黃連,可以增強其抗菌消炎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蟾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五種疳疾」。疳疾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多因飲食不節、蟲積或脾胃虛弱所致,臨床表現為形體消瘦、腹大青筋、毛髮焦枯等。所謂「五疳」,傳統分法包括「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或依病因分為「蟲疳、食疳、氣疳、勞疳、熱疳」等。此方以「五色為衣」,可能對應五臟或五類疳證,通過不同衣藥引經,調和臟腑功能。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核心藥物配伍

    • 五靈脂:味甘性溫,入肝脾經,能活血散瘀、消積止痛。古代認為其可化腹中瘀滯,適用於疳積伴腹脹痛者。
    •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心火。疳疾多夾積熱,黃連可清腸胃濕熱,尤適口瘡、煩躁等熱象。
      兩者等分合用,一溫一寒,既消積滯又清熱,契合疳疾「虛中夾實」之病機。
  2. 五色藥衣的設計邏輯

    • 膩粉(輕粉)為衣:傳統用於殺蟲攻毒,針對蟲疳。
    • 密陀僧(氧化鉛)為衣:燥濕斂瘡,或適用於疳疾皮膚潰爛。
    • 百草霜(灶突煙墨)為衣:止血消積,或治疳疾出血。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針對心疳驚悸。
    • 青黛為衣:清肝瀉火,治肝疳目赤。
      五色衣不僅可能象徵「五行五臟」調和,更通過局部引經(如朱砂入心、青黛入肝)增強藥效針對性,體現「辨疳施治」思路。
  3. 劑型與服用方法

    • 蒸餅丸黍米大,適合小兒吞服;米飲送下護胃。日三次頻服,緩圖療效,符合小兒用藥「輕靈持久」原則。

推論可能功效
本方結合「消積(五靈脂)、清熱(黃連)」核心,配合五色藥衣多靶點作用,可能達成以下效果:

  • 調理脾胃,化解食積濕熱。
  • 針對不同疳證配伍外衣,如鎮驚(朱砂)、殺蟲(膩粉)、止血(百草霜)等。
  • 五色設計或有「以色入臟」的藏象理論支持,強化整體調節。

名稱疑誤考證
從組成與製法看,方名「五蟾丸」確可能為「五色丸」之誤,因全方未用蟾蜍,而強調五色藥衣。古代抄錄或刊刻時,「色」與「蟾」字形相近易訛,且蟾蜍多外用(如疳瘡貼敷),與內服方劑關聯較弱。若為「五色丸」,則更符合實際製法與中醫五行理論。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不夾沙石者)、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五色為丸:1分膩粉為衣,1分密陀僧為衣。1分百草霜為衣,1分朱砂為衣,1分青黛為衣。曬乾和作一處。
每服30-40粒,米飲湯送下,日3次,不拘時候。
本方名「五蟾丸」但方中無蟾蜍。據用法,疑為「五色丸」之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齒焦黑

相同名稱方劑


五蟾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五靈脂(不夾沙石者)、黃連各等分。 主治:小兒五種疳疾。

五蟾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乾蟾5個(大者,細銼,和骨,用好酒5升,文火煎至2升,濾去骨,于砂盆內研,以絹濾去滓,入熟蜜4兩于重湯內煮令成膏),胡黃連1兩,黃連2兩(去須),白蕪荑2兩(輕炒,去皮)。 主治:小兒五疳,齒焦,四肢黃瘦。百晬後至15歲以前,並宜服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