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骨散

胎骨散

TAI G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選粹》卷七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4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心經 26%
脾經 14%
腎經 11%
大腸經 6%
肺經 6%
胃經 4%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胎骨散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胎骨散主要針對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有助於傷口癒合。

2. 舒筋活絡: 紅花亦有舒筋活絡之效,能改善因跌打損傷導致的筋骨疼痛、麻木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骨折癒合。

胎骨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狀況,有助於緩解因跌打損傷或骨折造成的疼痛和腫脹。此外,乳香還能消散瘀血,促進組織修復,幫助骨骼癒合。因此,在胎骨散中添加乳香,可以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胎骨散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 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有助於骨骼癒合。
  2. 補益氣血: 沒藥性溫,能溫補氣血,促進骨骼生長發育,有助於治療因氣血虧虛導致的骨骼疾病。

因此,胎骨散中加入沒藥,旨在通過活血止痛和補益氣血,達到治療骨骼疾病的效果。

胎骨散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藥性,以促進骨折癒合。

血竭,性溫,味苦甘,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其活性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加速瘀血消散,從而減輕骨折疼痛,促進骨痂生成,加速骨折癒合。

此外,血竭還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對於骨折伴有軟組織損傷也有一定療效。因此,胎骨散中加入血竭,有利於骨折的治療和康復。

胎骨散中加入牛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化瘀止痛的功效。胎骨散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牛黃可有效清熱解毒,化解瘀血,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二、配伍增效:牛黃與其他藥材如乳香、沒藥等,共同作用,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胎骨散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原因如下:

  1. 止血收斂: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製成,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胎骨散主要治療跌打損傷,骨折脫臼等,而血餘炭能有效止血,防止創口持續出血,有利於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血餘炭性溫,入心肝經,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跌打損傷常伴隨瘀血腫痛,血餘炭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加速傷口恢復。

胎骨散中包含自然銅,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益氣: 自然銅性寒,味甘,入肝經,有補血益氣、活血化瘀之效。胎骨散主治婦女產後虛弱、血虛經閉、胎盤不脫等症,而自然銅的補血益氣之性,有助於改善產婦氣血不足的狀況,促進身體恢復。
  2. 活血化瘀: 自然銅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淤積,對於產後瘀血阻滯導致的腹痛、惡露不淨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胎骨散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能宣肺降氣,潤肺止咳,並可化痰止咳。胎骨散治療小兒脾虛氣弱、肺氣不宣導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杏仁的加入能幫助宣肺降氣,使肺氣通暢,並能化解痰液,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改善兒童的呼吸道狀況。

胎骨散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胎骨散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產後瘀血阻滯,導致的腹痛、惡露不淨等症狀。桃仁可以有效化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惡露排出,緩解腹痛。
  2. 軟堅散結: 桃仁亦有軟堅散結之效,能有效消散乳房或腹部因瘀血積聚而形成的腫塊。對於產後乳腺炎、腹部腫塊等症狀,桃仁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胎骨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初杖」,意指古代杖刑後所致的初期損傷,主要針對外傷瘀血、筋骨疼痛、局部腫脹等症狀。其作用以活血散瘀、止血生肌、續筋接骨為核心,緩解受杖後氣血阻滯、經絡受損之證,屬傷科用藥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解析

  1. 活血化瘀

    • 紅花、桃仁、杏仁:三者均入血分,紅花破血行瘀;桃仁逐瘀通絡,兼潤腸防瘀熱內結;杏仁宣肺氣以助血行。
    • 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為傷科要藥,合用可通絡定痛。
  2. 止血生肌

    • 胎骨灰、胎髮灰:以骨灰收斂止血、髮灰(血餘炭)散瘀止血,二者均具「同類相求」之意,強化修復損傷。
    • 黃麻灰:民間用於外傷止血,與胎骨灰協同斂瘡。
  3. 續筋接骨

    • 自然銅:醋煅後增強散瘀接骨之效,為骨折筋傷常用藥。
    • 血竭:散瘀定痛兼能生肌,助損傷組織修復。
  4. 清熱解毒(兼佐)

    • 牛黃:性涼,清熱解毒,防瘀久化熱成膿,用量輕(5分)佐制全方溫性。

(二)配伍特點

  • 灰藥與活血藥並用:胎骨灰、髮灰等收斂止血,配合紅花、乳沒等活血藥,形成「止而不滯、活而不溢」的動態平衡,避免過度出血或瘀血留滯。
  • 內外兼治:以酒送服,酒性辛溫能行藥勢,助藥力直達病所,加速瘀散痛止。

三、推論潛在功效延伸

此方雖為杖傷設計,但其組合邏輯可延伸至跌打損傷、骨折初期、瘀血腫痛等症,尤其適用於新傷伴隨皮破出血或瘀血發熱的狀況。若局部未破皮,可考慮外敷加強療效。

四、治療原理總結

以「化瘀→止血→生新」為次第,既速解疼痛,又顧及組織修復,體現中醫傷科「急則治標,標本兼顧」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胎骨灰2兩,黃麻灰1兩,紅花1兩,乳香5錢,沒藥5錢,血竭5錢,牛黃5分,胎發灰5錢,自然銅(醋煅7次)2錢,杏仁(去皮尖)2錢,桃仁(去皮尖)2錢。
上藥各為細末。
10板,用2錢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 對胎骨散過敏者禁用。
  • 服用胎骨散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用胎骨散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同名稱方劑


胎骨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七。 組成:胎骨灰2兩,黃麻灰1兩,紅花1兩,乳香5錢,沒藥5錢,血竭5錢,牛黃5分,胎發灰5錢,自然銅(醋煅7次)2錢,杏仁(去皮尖)2錢,桃仁(去皮尖)2錢。 主治:初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