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天麻散

NIU HUANG TIAN M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腎經 17%
心經 16%
肺經 14%
脾經 12%
膀胱經 8%
胃經 7%
膽經 4%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天麻散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功效。

牛黃為牛膽囊中的結石,性寒,味苦,歸心、肝、膽經。其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開竅豁痰的功效,對於熱病神昏、驚癇抽搐、中風痰厥、口噤不語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天麻則擅長平肝熄風、止痙安神,與牛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鎮驚、平肝熄風的作用。因此,牛黃天麻散方中加入牛黃,可有效提升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牛黃天麻散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1. 平肝熄風:天麻具有平肝熄風之效,可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牛黃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頭風、癲癇等病症的目的。
  2. 祛風止痛:天麻能祛風止痛,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配合牛黃散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改善由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疼痛症狀。

牛黃天麻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用意深遠。其中,天雄的使用,正彰顯了方劑在平衡陰陽、調和臟腑上的智慧。天雄,乃烏頭之一種,性大熱,味辛、甘,有毒,歸心、肝、腎經,能散寒止痛、逐濕通絡。方中引入天雄,旨在對抗因寒濕阻絡所引起的頭痛、肢節疼痛等症狀。然而,天雄之毒不可小覷,需與其他藥材如牛黃、天麻等相配伍,以增效減毒。牛黃清心豁痰,天麻平肝熄風,二者皆能緩解天雄之燥烈,確保方劑安全有效。如此,牛黃天麻散方能於祛風除濕、開竅醒腦、安神定驚上發揮協同作用,達至治療目的。此方之精義,在於辨證施治,合理配伍,使藥性得宜,病癥得解。

牛黃天麻散中加入枸杞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牛黃天麻散以祛風止痙、清熱化痰為主,加入枸杞子可以滋養肝腎,增強體質,輔助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緩解藥性,提高藥效: 牛黃天麻散中包含一些性質較寒涼的藥物,如牛黃、天麻等。枸杞子性平,加入後可以緩解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同時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

牛黃天麻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天麻、牛黃等藥材雖能平肝熄風,但對於體虛者,單純使用恐致氣虛乏力。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可補益元氣,使藥效更趨溫和,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影響患者體力恢復。
  2. 增強藥效: 人參可起到引導藥力,使其更好地直達病竈的作用。人參氣味芳香,能引導天麻、牛黃等藥材的藥力,使之更好地發揮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牛黃天麻散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痙攣之效。與方中天麻、牛黃等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肝風內動、筋脈拘急所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
  2. 化痰通竅: 白附子還具有一定的化痰通竅作用,可配合方中川芎、白芷等藥材,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頭部脹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牛黃天麻散中添加乾薑,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溫陽散寒、化痰止痙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痰止嘔的功效。在牛黃天麻散中,乾薑與天麻、牛黃等藥物配伍,可以溫陽化痰,驅散寒邪,從而更好地止痙,達到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的功效。

此外,乾薑還能增強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牛黃天麻散中加入羌活,主要考量其 祛風解表疏散風寒 的功效。

羌活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的作用,可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牛黃天麻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痰阻絡、氣血不暢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羌活的加入,有助於驅散風寒改善氣血循環,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黃天麻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牛黃天麻散由牛黃、天麻、天雄、枸杞子、人參、白附子、乾薑、羌活等八味藥材組成,主治「腎中風。腰脊疼強,不得俯仰,言語謇澀,志意不定」。此症狀羣反映的是一種以腎臟虛損為本,兼夾風寒濕邪侵襲的病證。讓我們從藥物組成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辨證論治:腎虛風寒濕邪交侵

古方所述症狀,指向病機為腎虛,並伴隨風寒濕邪的侵犯。

  • 腎虛: 「腰脊疼強,不得俯仰」提示腎氣不足,導致腰脊痠痛,活動受限;「言語謇澀,志意不定」則反映腎主精,精生髓,腎虛則髓海不足,影響神志活動,表現為語言不利、精神恍惚。

  • 風寒濕邪: 風寒濕邪侵襲,加重腎虛的症狀,並可能導致氣血痹阻,進一步加劇疼痛及肢體活動障礙。

二、藥物功效與治療機制

牛黃天麻散的組方精妙之處在於標本兼治,一方面補腎益精,另一方面祛風散寒除濕。

  • 補腎益精: 人參大補元氣,強心固本,枸杞子滋陰補腎,共同扶正固本,從根本上解決腎虛的問題。

  • 祛風散寒: 天麻平肝息風,白附子祛風散寒,羌活祛風散寒,舒筋活血,三藥合用,有效祛除風寒濕邪。乾薑溫中散寒,溫通經絡,輔助祛除寒邪。

  • 活血通絡: 天雄溫通經絡,散寒止痛,配合羌活舒筋活血,可以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腰脊疼痛和肢體活動受限。

  •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牛黃清熱解毒,鎮驚開竅,能平息肝陽,安神定志,緩解言語謇澀及志意不定等症狀。

三、藥物配伍關係

方中諸藥配合,相輔相成:溫熱藥物(天雄、乾薑)與滋補藥物(人參、枸杞子)配合,避免溫熱藥傷陰,滋補藥滯邪;祛風藥物(天麻、白附子、羌活)與補益藥物配合,使祛邪不傷正;牛黃清熱解毒,鎮驚安神,整體協調藥性,使藥物作用更趨平和有效。

四、總結

牛黃天麻散通過補腎益精、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等多重機制,從根本上治療腎虛風寒濕邪交侵所致的腰脊疼痛、肢體活動受限、語言不利、精神恍惚等症狀。其精妙的配伍,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疾病病機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臨牀經驗。

傳統服藥法


牛黃(研)1兩,天麻1兩,天雄3分(生),枸杞子3分,人參1兩,白附子1兩,乾薑半兩(生),羌活(去蘆頭)1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食前溫酒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天麻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牛黃(研)1兩,天麻1兩,天雄3分(生),枸杞子3分,人參1兩,白附子1兩,乾薑半兩(生),羌活(去蘆頭)1兩。 主治:腎中風。腰脊疼強,不得俯仰,言語謇澀,志意不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