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地黃湯

FU LING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21%
胃經 15%
膀胱經 10%
脾經 10%
肝經 10%
腎經 5%
肺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地黃湯中使用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水,益氣滋陰: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水、滲濕止瀉、寧心安神、益氣滋陰之功效。茯苓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而赤茯苓的健脾利水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避免滋陰藥物過於滋膩,造成脾虛濕困,影響補腎效果。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赤茯苓與生地黃、山藥等藥材相配,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地滋陰補腎、健脾利水的效果。

茯苓地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的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寧心安神的作用。

兩者搭配,可有效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同時利水滲濕,健脾安神,適用於熱病後期、陰虛內熱、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

茯苓地黃湯是一張用於治療因心腎不交、水濕內停所致疾病的經典方劑。其組成成分包括茯苓、生地黃、澤瀉、山茱萸等,而加入了天花粉這一成分,主要是取其清熱生津、利尿通淋之效。在本方中,生地黃與茯苓為主藥,前者滋陰養血,後者健脾利水;二者相輔相成,共奏滋陰利水之功。但若患者同時伴有口渴多飲、小便短赤等症狀,則顯示體內存在一定的熱象和津液不足。因此,加入天花粉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生津作用,既可緩解患者的口渴等症狀,又能夠增進體內津液的生成,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的情況。此外,天花粉還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協助茯苓進一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天花粉在茯苓地黃湯中的應用,使得該方劑更加全面地應對了心腎不交所引起的複雜病態變化。

茯苓地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效。茯苓地黃湯旨在滋陰補腎,但若患者兼有內熱,如心煩口渴、手足心熱等,則需加入知母清熱瀉火,避免滋陰過度,造成寒濕內阻。
  2. 配伍增效: 知母與生地黃、熟地黃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地清熱涼血,促進陰液生成,並可緩解熱病過程中出現的津液耗損、燥熱傷陰等症狀,使滋陰補腎的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茯苓地黃湯,由赤茯苓、生地黃、天花粉、知母等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滋陰潤燥的功效,主治傷寒後胃部有熱,導致飲水過多,煩渴不止。

生地黃,性涼,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天花粉用於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瘡瘍腫毒、水腫等症。另外也有抗癌作用,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在感染的免疫細胞內的複製,減少免疫細胞中受病毒感染的活細胞數。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茯苓地黃湯,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滋陰潤燥的功效,主治傷寒後胃部有熱,導致飲水過多,煩渴不止。生地黃、天花粉、知母等藥材協同作用,清熱瀉火,滋陰生津,有效緩解胃部有熱,飲水過多,煩渴不止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去黑皮)1兩,生乾地黃(焙)1兩,栝樓根1兩,知母(焙)半兩,麥門(去心,焙)1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小麥100粒,淡竹葉3-5片,大棗3個(擘),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暴食症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生乾地黃(焙)1兩,栝樓根1兩,知母(焙)半兩,麥門(去心,焙)1兩半主治:傷寒後胃熱引飲,煩渴不止。 。 主治:傷寒後胃熱引飲,煩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