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阿膠散

龍骨阿膠散

LONG GU A J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46)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9%
肝經 14%
腎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脾經 14%
心經 9%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骨阿膠散中包含龍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固精,止汗安神: 龍骨味甘鹹,性平,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收斂止汗、鎮靜安神的功效。阿膠則滋陰潤燥,補血養血,二者相合,可有效治療腎虛引起的盜汗、失眠、心悸等症狀。
  2. 固澀止血: 龍骨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腎虛導致的尿頻、尿急、遺精、崩漏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龍骨在龍骨阿膠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僅有助於補腎固精,止汗安神,更能固澀止血,使方劑療效更加全面。

龍骨阿膠散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胃,固攝津液,有助於止瀉。龍骨阿膠散主治虛勞咳嗽、久咳不止、咯血等症,而赤石脂能輔助止咳,防止因咳嗽引起的津液損耗。
  2. 重鎮安神: 赤石脂具鎮靜作用,可安定心神,與龍骨、阿膠等藥材共同發揮安神定志之效,有助於緩解患者因虛勞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

龍骨阿膠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厚朴理氣燥濕,助阿膠滋陰安神:阿膠滋陰補血,但性潤膩,容易阻滯氣機,導致氣虛濕困。厚朴辛溫,善於理氣燥濕,可助阿膠滋陰而不膩,使藥效更趨於平和。
  2. 厚朴與龍骨相輔相成,鎮驚安神:龍骨鎮驚安神,但偏於重鎮,厚朴理氣燥濕,可使龍骨鎮驚之效更顯著,且能避免龍骨過於寒涼,引發其他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厚朴的加入,既能協調阿膠之性,又能增強龍骨的功效,使其整體作用更顯著。

龍骨阿膠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龍骨性寒,阿膠性甘平,二者合用固精止血,但容易寒涼傷胃。生薑性溫,可溫胃散寒,調和藥性,防止龍骨阿膠散過寒傷胃。

2. 增強療效: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阿膠和龍骨更好地發揮其止血固精、滋陰補血的功效,提升療效。

龍骨阿膠散中包含楮樹白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腎固精: 楮樹白皮性甘平,入腎經,具滋陰補腎、固精止遺之效。龍骨阿膠散以補腎滋陰、固精止血為主要功效,而楮樹白皮的加入,可增強方劑補腎固精之效,從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二、 固澀止血: 楮樹白皮還具有收斂止血之功,可與方劑中的阿膠、龍骨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固澀止血的作用,有效控制出血症狀,達到止血安胎的目的。

龍骨阿膠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龍骨阿膠散主治血虛生風、筋骨失養所致的頭暈眼花、四肢麻木、腰膝酸軟等症狀。地榆加入方中,可輔助龍骨、阿膠等藥物,收斂止血,固本培元,改善血虛症狀。

二、固澀止瀉: 地榆還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方中加入地榆,可預防因血虛生風所引起的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

龍骨阿膠散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其補血滋陰、止血安胎的功效。

阿膠,性平味甘,入肝、肺、腎三經,能補血滋陰,潤燥止血。龍骨阿膠散方中,阿膠的加入,旨在補益氣血,滋潤陰液,緩解因血虛陰虧所致的各種症狀。同時,阿膠的止血作用,能有效地控制病患的出血,起到止血安胎的功效。

總而言之,阿膠在龍骨阿膠散中,發揮着補血滋陰、止血安胎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骨阿膠散】傳統功效主治與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赤白痢,冷熱相攻,腹中刺痛」,即痢疾夾雜赤白黏凍,因寒熱邪氣交爭,導致腸道氣血失調,兼見腹部劇烈刺痛。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屬虛實夾雜,既有濕熱瘀滯,又因久痢傷及氣血與腸絡,故需兼顧「收澀止痢、調和冷熱、止血止痛」三大方向。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收澀固脫,止瀉止血

    • 龍骨:質重沉降,收斂元氣,固澀腸道滑脫,兼鎮靜安神,緩解腹痛。
    • 赤石脂:溫澀下焦,專治久痢脫肛,其礦物成分可吸附腸道毒素,保護黏膜。
    • 阿膠(炙燥):滋陰補血,止血生肌,修復腸道損傷,尤宜於赤痢血分耗傷者。
  2. 清熱化濕,調和寒熱

    • 地榆(炙):苦酸微寒,涼血解毒、收斂止血,擅治血痢,炙後減其寒性,防傷脾胃。
    • 楮皮(炙):清熱利濕,宋代《聖濟總錄》載其治「赤白痢下」,炙後緩和藥性。
  3. 行氣導滯,緩解腹痛

    • 厚朴(薑炙):辛溫行氣,燥濕消積,薑製後增強溫中之力,破除腹中滯氣,針對「冷熱相攻」之氣機壅塞。

三、組方邏輯推理
此方以「收澀止血」為核心(龍骨、赤石脂、阿膠),佐以「清熱燥濕」(地榆、楮皮)與「行氣止痛」(厚朴),體現「通澀並用」之法:

  • 標本兼治:既用收澀藥固護腸絡,防止氣血津液進一步耗脫;又以厚朴、地榆調理氣血濕熱之標實。
  • 寒熱平衡:赤石脂、厚朴性溫,地榆、楮皮性涼,配合阿膠甘平,共調冷熱之爭。
  • 劑型設計:散劑以「陳米飲」調服,米飲護胃和中,助藥力直達下焦,符合痢疾「急則治標」原則。

四、臨床應用延伸
此方適用於慢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屬「虛中夾實」者,以黏液血便、腹痛裡急後重為辨證要點。若純屬濕熱初痢(暴痢)或虛寒滑脫無實滯者,則需加減化裁。

總結
龍骨阿膠散的設計,展現了中醫治痢「澀不滯邪、寒溫並調」的配伍智慧,尤其適合遷延不愈之痢疾,在固澀中寓通調之意。

傳統服藥法


龍骨、赤石脂、厚朴(去粗皮,薑汁炙)、楮皮(炙,銼)、地榆(炙,銼)、阿膠(炙令燥)各等分。
上為散。
每服2錢匕,陳米飲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龍骨阿膠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龍骨阿膠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龍骨、赤石脂、厚朴(去粗皮,薑汁炙)、楮皮(炙,銼)、地榆(炙,銼)、阿膠(炙令燥)各等分。 主治:赤白痢,冷熱相攻,腹中刺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