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癰奇方」中加入鯽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鯽魚性味甘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開胃之效。對於內癰患者常伴隨的體內積液、水腫等症狀,鯽魚能有效緩解。
- 補益氣血: 鯽魚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補益氣血之效。內癰患者多體虛氣弱,服用鯽魚可補充營養,提升抵抗力,有助於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之,鯽魚在「內癰奇方」中起著利水消腫、補益氣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內癰奇方」中加入白礬,乃因其性寒、味苦澀,具燥濕、解毒、止痛、收斂等功效。
白礬可燥濕化痰,對於內癰所致的痰濕壅滯,具有良好的化解作用。同時,其解毒功效可清熱解毒,緩解內癰引起的炎症反應。此外,白礬還有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內癰引起的疼痛。最後,其收斂作用可固澀止血,有助於控制內癰的出血症狀。
因此,白礬在「內癰奇方」中發揮著多重功效,可有效改善內癰的症狀。
主治功效
內癰奇方:功效主治與治療原理分析
《外科啟玄》記載之「內癰奇方」,以大鯽魚為主藥,輔以枯礬,用以治療腸癰、痢疾。方中僅列出鯽魚與白礬兩種藥材,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鯽魚的功效與作用:
方中使用「大鯽魚(一斤一個去腸鱗淨少以枯礬入腹填腹一時辰洗去礬)」,說明鯽魚並非單純食用,而是經過特殊炮製。先以枯礬填腹,再清洗,此步驟可能意在增強鯽魚的清熱解毒及消腫之效,並藉由枯礬的收斂作用,減少魚體的腥味,提升藥效。
鯽魚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其可「通利水道,消腫下氣」。對於腸癰,其利水消腫作用有助於緩解腸道腫脹,減輕疼痛;清熱解毒則可清除腸道濕熱,抑制炎症。
二、白礬的功效與作用:
白礬(枯半兩)在方中輔助鯽魚,發揮其燥濕止帶、清熱解毒、止痛散瘀的作用。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可止瀉止痛。在處理鯽魚過程中,先以白礬填腹,可能有助於去除魚腥味,亦能增強其清熱解毒、收斂止痛之效。對於腸癰、痢疾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白礬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三、方劑整體治療原理:
「內癰奇方」以鯽魚為主,白礬為輔,整體治療策略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痛。方中不使用辛燥之品,而是以平和之品為主,符合治療腸癰、痢疾的原則。利用鯽魚的利水消腫及清熱解毒,配合白礬的清熱解毒、止痛收斂,共同作用於腸道,以達到消腫止痛,緩解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方中「枯礬」的用量和炮製方法未詳細說明,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並結合現代藥理研究,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此外,此方僅記載於《外科啟玄》,其臨牀應用及療效仍需進一步考證。 方劑的臨牀應用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大鯽魚1斤1個(去腸鱗,淨),枯礬少許。
以枯礬入魚腹,填腹1時辰,洗去礬,用豬油煎熟。食之令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癰奇方,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一。 組成:大鲫魚1斤1個(去腸鱗,淨),枯礬少許。 主治:腸癰,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