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椒桂散
JIAO G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4.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桂散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椒桂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狀,花椒能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祛風止痛: 花椒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椒桂散中常配伍桂枝、肉桂等溫經散寒藥物,花椒與之相配,增強其祛風止痛的效果,促進寒邪的祛除。
總之,椒桂散中加入花椒,是為了發揮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寒凝血瘀、風寒濕邪所致疼痛的效果。
椒桂散方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可溫暖脾腎,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凝滯、陽氣不足所致的病症,如脾胃虛寒、腎陽不足、四肢冰冷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 溫通經脈: 肉桂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溫通經脈、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椒桂散主治「口臭」。古醫籍中,口臭多與脾胃濕熱、寒濕困滜、陽虛寒滯等因素相關,導致濁氣上逆於口。此方以「熱漱渫」方式外用,藉由藥性辛溫之氣直達口腔,散寒化濕、溫通經絡,以除口內穢濁之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及性味
蜀椒(川椒):
性辛熱,歸脾、胃、腎經,具溫中散寒、除濕殺蟲之功。《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其「炒去汗」可減烈性,保留溫通之力,尤善驅散中焦寒濕鬱滯。
針對口臭,蜀椒能溫脾胃而化濕濁,辛熱之性可散陰寒凝滯,使腐穢之氣不得上熏。現代研究亦表明,其揮發油成分(如檸檬烯、芳樟醇)具抗菌作用,或能抑制口腔異味菌群。桂(肉桂):
性辛甘大熱,歸腎、脾、心經,功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本草綱目》指出其「治寒痹風瘖,散瘀血,通九竅」。其「去粗皮」則保留藥效精華,加強溫通經脈之效。
桂與蜀椒相配,共逐臟腑沉寒,尤能引火歸元。口臭屬上熱下寒者,肉桂可導虛火下行;若屬純寒濕困脾,則協同蜀椒溫化濕濁,從根源減少穢氣上泛。
2. 配伍邏輯
- 辛熱協同:
二藥皆辛熱,合用後溫通之力倍增,能迅速開鬱散結,驅散停滯於脾胃或口腔的寒濕病理產物。 - 內外兼治:
雖用「漱渫」之外用法,但辛熱藥氣可透過口腔黏膜吸收,間接調理脾胃功能。此即《外治醫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體現。 - 藥勢走竄:
蜀椒之「炒去汗」後仍具走竄之性,佐以肉桂引藥入血分,使藥效能深入經絡,疏通氣血瘀滯所致的口臭。
3. 治療原理推論
- 散寒除濕:
寒濕內停中焦,運化失司則腐穢內生,上溢於口。辛熱之藥溫散寒邪、燥濕化濁,標本兼顧。 - 芳香辟穢:
二藥揮發性成分能直接中和口腔異味,類似古人「香口」之法,如《千金方》載椒、桂等含漱以除口氣。 - 抗菌防腐:
從現代觀點看,其煎劑可能抑制口腔細菌過度繁殖(如厭氧菌),減少硫化物產生,從而緩解口臭。
總結
椒桂散以簡峻之方,針對寒濕或虛寒性口臭,透過辛溫藥性外治,既局部潔淨口腔,又調節脾胃機能。其組方體現「寒者熱之」「濁者散之」的辨證思路,符合傳統中醫「異病同治」與「內病外治」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去汗)1兩,桂(去粗皮)1兩。
上為散。
每用5錢,以水1盞,煎5-7沸,和滓熱漱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桂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組成: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去汗)1兩,桂(去粗皮)1兩。 主治:口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