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水石丸

NING SHUI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肺經 19%
肝經 16%
脾經 14%
胃經 14%
膽經 10%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凝水石丸方中使用冰片,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的作用。在凝水石丸中,冰片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因溼熱蘊結導致的尿道炎、膀胱炎等症狀,並能消炎止痛,幫助恢復尿路功能。

此外,冰片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吸收,增強治療效果。

凝水石丸方劑中含有硼砂,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硼砂性寒,味甘鹹,入心、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濕通淋的功效。

凝水石丸常用於治療溼熱下注所致的尿道炎、膀胱炎等症,硼砂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緩解炎症反應,減輕疼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凝水石丸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凝水石丸屬於寒涼藥性,甘草性甘溫,能夠緩解藥物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能夠增強凝水石丸的止瀉、固澀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體而言,甘草在凝水石丸方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凝水石丸方中加入天竹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之效。

天竹黃為天竹莖中的乾燥汁液,味苦性寒,入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凝水石丸方以清熱利濕爲主,天竹黃的加入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炎止痛,清熱利濕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凝水石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冰片: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醒腦開竅。
  • 硼砂: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利尿消腫。
  • 甘草:調和藥性,補中益氣,緩急止痛。
  • 天竹黃: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鎮靜安神。

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凝水石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傷寒躁悶,口乾時渴,狂言亂道:

    • 此症狀描述的是傷寒病程中出現的熱擾神明,津液耗傷的證候。
    • 治療原理: 方中冰片、硼砂、天竹黃均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除體內蘊積的熱邪,以達到清熱除煩之效。冰片之辛涼開竅,更能使邪熱從外透散,並醒神開竅,緩解狂言亂語之症。硼砂有助利尿,可使熱邪從小便而解。甘草調和諸藥,並能益氣生津,緩解口乾時渴。諸藥合用,能達到清熱瀉火,醒神安神,生津止渴的功效,從而治療傷寒之躁悶、口渴、狂言等症。
  2. 中暑暍毒,悶亂昏沉:

    • 此症狀描述的是中暑導致的陽氣鬱遏,熱毒內擾,神明昏沉的狀況。
    • 治療原理: 此版本的「凝水石丸」成分有所不同,增加了乾薑(燒灰)、甜硝。乾薑燒灰辛熱,可溫中散寒,助陽氣運行,以驅散體內鬱結之邪氣;甜硝性寒,有清熱瀉火之效,可緩解熱毒所致之悶亂昏沉。甘草調和藥性。此版本方劑體現了扶正與祛邪並重的治療思想,透過溫散與清瀉的配合,達到解暑毒,恢復神明的作用。

綜合分析:

從上述分析可見,「凝水石丸」的主治功效圍繞著清熱解毒、醒腦開竅、鎮靜安神、生津止渴等幾個方面展開。其治療原理是針對熱邪內擾,耗傷津液,擾亂神明的病機,透過清熱、解毒、開竅、安神等方法,達到驅邪扶正,恢復機體平衡的目的。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凝水石丸」的多種配方,其中以治療傷寒躁悶的配方最接近核心,其他配方可能是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的證候和病因進行調整,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總體而言,「凝水石丸」在古代被視為治療熱性疾病導致精神神志異常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凝水石半斤(用炭火半秤燒半日,取出放溫土上出火毒,研兩日令極細,以瓷器盛於井中浸1宿),龍腦(研)1分,硼砂(研)1分,甘草(炙,銼為末)1分,天竺黃半兩(研)。
上為細末,糯米粥和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生薑、蜜水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凝水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凝水石(瓶子內燒過如粉)1兩,乾薑(燒灰)1兩,甘草(炙)3錢,甜消半兩。 主治:中暑暍毒,悶亂昏沉。

凝水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凝水石半斤(用炭火半秤燒半日,取出放溫土上出火毒,研兩日令極細,以瓷器盛于井中浸1宿),龍腦(研)1分,硼砂(研)1分,甘草(炙,銼爲末)1分,天竺黃半兩(研)。 主治:傷寒躁悶,口乾時渴,狂言亂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