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連翹赤豆飲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赤豆亦有清熱利濕之效,兩者合用,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體內熱毒,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
- 消腫散結:連翹能散結消腫,赤豆則利水消腫,二者合用,可促進體內濕熱的代謝,消散局部腫塊,對於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連翹赤豆飲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連翹赤豆飲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而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其可與連翹、赤豆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能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熱毒內蘊所致的各種症狀。
- 利濕通淋: 梔子還具有利濕通淋的功效,可幫助排出體內毒素,緩解熱毒蘊積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狀,與赤豆、連翹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達到利溼通淋的效果。
總而言之,梔子在連翹赤豆飲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可以加強藥效,增強清熱解毒、利溼通淋的效果,使藥物功效更佳。
連翹赤豆飲中加入通草,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乳的功效。連翹赤豆飲本身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為主,通草的加入能加強其利水消腫的效果,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輕水腫。
- 通暢乳腺:通草具通乳之效,對於乳腺阻塞、乳汁不通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連翹赤豆飲若用於治療乳癰等症,通草的加入能幫助乳汁通暢,減輕乳房腫痛。
連翹赤豆飲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連翹赤豆飲以清熱利濕為主,而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能與連翹、赤豆相輔相成,加強清熱利濕之力,並有助於消除水腫。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天花粉兼具滋陰潤燥之功,可緩解連翹、赤豆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更平和,並能生津止渴,改善口乾舌燥等症狀。
連翹赤豆飲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與連翹、赤小豆等藥物配合,能加強清熱利濕的作用,並能促進體內毒素的排泄,達到消炎退腫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淡豆豉可與連翹、赤小豆等藥物相輔相成,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協調,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翹赤豆飲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素積勞倦,再感濕溫,誤用發表,身面俱黃,不饑溺赤」。其病機核心為:
- 勞倦內傷:患者長期勞累,脾氣虛弱,濕邪內蘊。
- 濕溫外感:復感濕溫之邪,濕熱交蒸於中焦。
- 誤治轉歸:誤用辛溫發表藥(如麻黃、桂枝),迫使濕熱不得外透,反內陷鬱滯,薰蒸肝膽,導致膽汁外溢,見「身面俱黃」;濕熱阻滯脾胃,故「不饑」;下注膀胱則「溺赤」。
此證屬「陽黃」範疇,但夾雜脾虛濕困,需清熱利濕為主,兼顧宣透鬱熱、調和脾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配伍以「清熱利濕、宣透鬱滯」為原則,分述如下:
連翹(2錢)
- 清熱解毒,輕宣透邪,既能透解肌表之熱,又可散結消腫。在此方中助開鬱熱之結,防濕熱進一步內陷。
山梔(1錢)
- 苦寒降泄,清三焦濕熱,尤擅利膽退黃(《傷寒論》梔子柏皮湯即用於黃疸),與連翹協同清熱並導濕熱從小便出。
通草(1錢)
- 淡滲利濕,通淋滑竅,助邪從小便而解,與山梔構成「清熱+利濕」的基本框架。
赤小豆(2錢)
-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金匱要略》赤小豆當歸散治濕熱瘀毒),兼能健脾,針對濕熱鬱遏肌膚之黃疸、水腫。
花粉(1錢,即天花粉)
- 清熱生津,防濕熱傷陰,兼能解毒散結,輔助連翹透熱。
香豆豉(1錢)
- 宣鬱透表,解肌除煩(參《傷寒論》梔子豉湯),輕揚之性助連翹宣散殘留表邪,並疏解中焦鬱熱。
煎送保和丸(3錢)
- 保和丸(含山楂、神麴、萊菔子等)消食化滯、和胃健脾,針對「不饑」之脾胃濕滯,標本兼治。
全方治療原理
- 清利結合:山梔、通草、赤豆清熱利濕,直接針對濕熱下注;連翹、豆豉宣透上焦鬱熱,恢復氣機升降。
- 脾胃兼顧:保和丸調理中焦,助運化濕濁;花粉生津防燥,平衡苦寒利水之弊。
- 黃疸專藥:赤豆、山梔均為傳統退黃要藥,合通草增強利尿退黃之效。
此方體現「分消走泄」法,從上、中、下三焦分消濕熱,並佐以健脾消食,契合「濕溫誤治後黃疸」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連翹2錢,山梔1錢,通草1錢,赤豆2錢,花粉1錢,香豆豉1錢。
煎,送保和丸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濕熱蘊蒸所致的黃疸,若屬於寒濕所致的黃疸,則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小便顏色偏黃
相同名稱方劑
連翹赤豆飲,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連翹2錢,山梔1錢,通草1錢,赤豆2錢,花粉1錢,香豆豉1錢。 主治:素積勞倦,再感濕溫,誤用發表,身面俱黃,不饑溺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