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香丸

青木香丸

QING MU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9%
肝經 14%
肺經 9%
三焦經 9%
腎經 9%
大腸經 9%
膀胱經 4%
膽經 4%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木香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
  2. 協同青木香之功效: 青木香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其寒性較強,易傷脾胃。吳茱萸的溫性則可中和青木香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同時也增強了其止痛的效果。

因此,吳茱萸在青木香丸中起到了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以及協同青木香功效的作用。

青木香丸方劑中加入白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藥性相輔:白酒性溫,善於引藥入經,促進藥效發揮。青木香丸方劑多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白酒的溫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

2. 製藥工藝:白酒可作為藥丸的溶劑,使藥材更容易溶解混合,形成丸劑,方便服用。白酒揮發後,藥丸中不留酒精,不會影響藥效。

青木香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理氣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與青木香等藥物合用,可加強行氣止痛之效,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脅痛等症狀。
  2. 疏肝健脾: 香附能疏肝解鬱,使肝氣舒暢,同時又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因肝脾不和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與青木香等藥物配合,可起到協調肝脾、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青木香丸中加入蓽澄茄,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蓽澄茄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青木香丸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泄瀉等症,蓽澄茄的加入可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症狀。

2. 增強藥效:蓽澄茄與青木香等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例如,蓽澄茄的溫中散寒作用可助青木香的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青木香丸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健脾止瀉: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疏肝理氣、健脾止瀉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症狀。青木香丸通常用於治療肝胃不和、脾虛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木香的藥性恰好能有效改善這些病症。
  2. 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木香在青木香丸中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木香與蒼朮、厚朴等藥材合用,可加強理氣健脾、消食化滯的效果;與陳皮、枳殼等藥材合用,可增強疏肝理氣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木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見於「腎冷,疝氣脹痛」。

  1. 腎冷:指下焦虛寒,陽氣不足,導致氣化失司,常見少腹冷痛、腰膝酸軟等症。
  2. 疝氣脹痛:中醫「疝氣」泛指少腹或陰囊墜脹疼痛,多因寒氣凝滯、肝鬱氣滯,或濕熱下注所致。此方針對「冷痛」特徵,推測其病機偏重於寒滯肝脈或下焦虛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附(3錢)

    • 性辛、微苦,主入肝經,為「氣病之總司」,善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 針對疝氣脹痛,能疏通肝經鬱滯,緩解氣機不暢之痛。
  2. 黃柏(2錢,黑霜製)

    • 黑霜(即鹽製或特殊炮製)可引藥下行,增強入腎經之力。
    • 黃柏苦寒,傳統用於清下焦濕熱,唯此方主治「腎冷」,可能取其「反佐」之意,防止香附、青木香溫燥助熱,或兼治濕熱夾雜之證。
  3. 胡黃連(1錢)

    • 性味苦寒,歸肝、胃、大腸經,善清虛熱與濕熱。
    • 可能用於緩解寒鬱化熱之潛在病機(如寒疝久鬱生熱),或協同黃柏清泄下焦。
  4. 青木香(5分)

    • 辛散苦泄,行氣止痛,為方名之主藥。
    • 古之「青木香」多指馬兜鈴科植物(今知其有毒性,但古代未明),能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直接對應疝氣冷痛。

全方配伍邏輯

  • 溫通為主,寒涼為佐:以香附、青木香溫通行氣,散寒止痛;佐以黃柏、胡黃連,既防溫燥太過,又清潛在鬱熱。
  • 標本兼顧:香附、青木香治標(止痛),黃柏、胡黃連調本(清熱防變)。
  • 肝腎同調:香附疏肝,黃柏入腎,契合「疝氣屬肝,腎冷影響氣化」之病位。

現代可能的理解
此方或適用於寒熱錯雜型疝痛(下焦虛寒為主,兼輕微濕熱),但需注意青木香(馬兜鈴酸)的潛在毒性,而古代多側重其「行氣止痛」的直接功效。

傳統服藥法


香附3錢,黃柏2錢(黑霜),胡黃連1錢,青木香5分。
上為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青木香丸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服用青木香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肺結核前列腺炎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胃下垂腎絲球腎炎腹瀉多痰睪丸疼痛腫脹腹部腫大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青木香丸,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香附3錢,黃柏2錢(黑霜),胡黃連1錢,青木香5分。 主治:諸蟲屬熱者。

青木香丸, 出處:《續傳信方》引張仲景方(見《證類本草》卷六引《本草圖經》)。 組成:崑崙青木香20兩,六路訶子皮20兩。 主治:陽衰諸不足。

青木香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七。 組成:吳茱萸1兩(分作二份,酒、醋浸1宿,焙乾),香附子1兩,蓽澄茄半兩,青木香半兩。 主治:腎冷,疝氣脹痛。

青木香丸, 出處:《金鑑》卷四十二。 組成:青木香5錢,吳茱萸(酒、醋浸,炒)1兩,香附(醋炒)1兩,蓽澄茄5錢,烏藥5錢,小茴香5錢,川楝肉5錢(巴豆仁21粒,研碎,拌炒)。 主治:一切疝痛。

青木香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木香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半,人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川芎1兩,羌活(去蘆頭)1兩,桂(去粗皮)1兩,白朮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檳榔(銼)1兩,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黃耆(銼)2兩,熟乾地黃(焙)2兩。 主治:脾胃風勞冷氣。

青木香丸, 出處:《局方》卷三。 組成:補骨脂(炒香)40兩,蓽澄茄40兩,檳榔(酸粟米飯裹,濕紙包,火中煨令紙焦,去飯)40兩,黑牽牛(240兩,炒香,别搗末)120兩,木香20兩。 主治:寬中利膈,行滯氣,消飲食。主治:胸腹痞滿脹痛,嘔逆不食,膀胱疝氣,濕著腰痛。胸膈噎塞,腹脅脹痛,心下堅痞,腸中水聲,嘔噦痰逆,不思飲食。浴出身上未乾,忽爾熟睡,致腎經腫痛,腰背攣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