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凝水石散中含有天花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乾燥根,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其具有清肺熱、生津止渴、利水消腫、通乳的作用,尤其對於熱毒壅盛,肺熱咳嗽、痰稠難咯、咽喉腫痛、口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均有顯著療效。
凝水石散本身也具有清熱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而天花粉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使其更能針對熱毒壅盛、水溼停滯所導致的各種病症。
凝水石散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源於其 溫經散寒 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水腫、利尿。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的功效。在凝水石散中,桂枝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能溫陽利水,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利尿的效果。
此外,桂枝還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腎臟功能,進一步增強利水效果。
凝水石散方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固腎止遺: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的功效。凝水石散主治遺精、滑精、小便頻數等症,菟絲子可補腎固精,防止腎氣外泄,從根本上改善遺精等症狀。
- 滋陰補腎: 菟絲子能滋養腎陰,對於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凝水石散中加入菟絲子,可起到滋陰補腎、固腎止遺的協同作用,提高藥效。
凝水石散中包含知母,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善於清肺熱、降胃火。凝水石散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小便不利等症,而知母能有效清解內熱,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潤燥:知母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咽乾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凝水石散中加入知母,可起到滋陰潤燥、清熱瀉火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凝水石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凝水石散方劑,歷代醫家運用於多種病症,其主治功效與組成藥物密切相關。根據《聖濟總錄》、《備急千金要方》、《雜病廣要》等古籍記載,凝水石散主要治療以下疾病,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 治療黃疸:
古籍記載凝水石散可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症狀多指酒疸,即因飲酒過度所致的黃疸。 方中:
- 知母: 清熱潤燥,養陰生津,能清瀉肝膽實火,利於濕熱之邪的排出,改善黃疸的症狀。
- 天花粉: 清熱生津,潤燥止渴,消腫排毒,協助知母清熱利濕,並能減輕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雜病廣要》中提到,該書所載的凝水石散方劑與《千金要方》不同,去除了凝水石和知母,並加入土瓜根、牡蠣,此說明凝水石散方劑並非一成不變,根據不同病情及地域,可能會有加減變化。 這也暗示了,不同版本的凝水石散在治療黃疸方面,可能著重於不同的病機與證候。 例如,《千金要方》版本可能更注重清熱利濕,而《雜病廣要》版本則可能更注重滋陰補腎,調節肝腎功能。
二、 治療小兒驚熱:
《聖濟總錄》記載凝水石散可用於治療「小兒驚熱,身體溫壯,小便澀少」。此處的治療原理應為:
- 桂枝: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溫和解表,緩解小兒驚熱導致的身體溫壯。
- 菌參子: 平肝息風,清熱安神,鎮靜止痛,能安撫小兒心神,緩解驚恐不安,並清熱解表。
此處的凝水石散更注重疏解風邪,平復肝陽,從而緩解小兒驚熱症狀。
三、 治療喉痹:
《聖濟總錄》中也記載凝水石散可治療「纏喉風,卒然喉痹,急如奔馬,喉頰俱腫,名為馬喉痹」。 此處的治療原理與前述不同,著重於外治法:
- 藥物研末外敷或吹喉,可能利用藥物的消腫止痛作用,直接作用於喉嚨腫痛處,快速緩解病情。 此處的配方與內服的凝水石散有所不同,加入了凝水石、甜硝、白殭蠶等藥物,可能更強調其消腫解毒的功效。
四、 治療癰疽:
《聖濟總錄》記載凝水石散可外敷治療「癰疽結硬未成膿」。 這與治療喉痹類似,也強調其消腫解毒作用,透過外敷來達到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凝水石散方劑的組成和功效並非一成不變,其治療原理也因應不同的病症而有所側重。 它可能藉由清熱利濕、疏風解表、平肝息風、消腫解毒等多重機制,達到治療不同疾病的目的。 不同版本的凝水石散方劑,更反映了古代醫家對疾病認識的多樣性和治療方法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凝水石半兩,黃柏半兩,黃耆(銼)半兩,黃連(去須)半兩,大黃半兩,石膏半兩,梔子仁半兩,白蘞1兩。
上為極細末。
以漿水調如糊,攤故帛上,貼患處,乾即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凝水石散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凝水石散, 出處:《千金》卷十。 組成:凝水石30铢,白石脂30铢,栝樓根30铢,桂心30铢,菟絲子18铢,知母18铢。 主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
凝水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凝水石半兩,黃柏半兩,黃耆(銼)半兩,黃連(去須)半兩,大黃半兩,石膏半兩,梔子仁半兩,白蘞1兩。 主治:癰疽結硬未成膿。
凝水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凝水石半兩,甜消半兩(并用無油瓷合盛,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1宿),白僵蠶(麸炒黃,如粉)1兩。 主治:馬喉痹,即纏喉風。卒然喉痹,急如奔馬,喉頰俱腫。
凝水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凝水石2兩,滑石(水研令如泔漿,蕩取細者,瀝乾,更研無聲乃止)2兩,甘草(生末)1兩。 主治:行小腸,去心熱,兒自少驚,亦不成疾。主治:小兒驚熱,身體溫壯,小便澀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