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膏

鹿角膏

LU JIAO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心經 18%
肺經 18%
脾經 18%
腎經 13%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鹿角膏方劑中包含鹿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鹿角性溫,味甘鹹,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功效。鹿角中的膠原蛋白和磷酸鈣等物質,能有效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精氣不足等症狀,為鹿角膏方劑的關鍵藥材之一。
  2. 活血化瘀:鹿角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止痛之效。其成分中的鹿角膠,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流動性,並加速傷口癒合,適合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病症。

因此,鹿角膏方劑中加入鹿角,既能補腎壯陽,又能活血化瘀,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效果。

鹿角膏方中加入白蘞,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濕止痛:白蘞味辛性溫,入肝經,具祛風濕、止痛之效。鹿角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等症,白蘞可配合鹿角、川芎等藥材,增強其祛風濕止痛之效,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白蘞亦有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創傷癒合。與鹿角、當歸等藥材搭配,可更有效地促進血行,改善局部循環,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鹿角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發背」(背部癰疽)、毒腫伴劇痛,屬中醫外科重症。其核心作用為「排膿消腫、斂瘡生肌」,尤其針對熱毒壅滯、血肉腐敗成膿之證。方中強調「膿出為度,瘡退即膏敷」,反映其兼顧「排膿」與「後期修復」的雙重思路,符合中醫「腐去新生」的瘡瘍治療原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鹿角炭(君藥)

    • 陽氣溫通:鹿角傳統視為純陽之物,燒炭後性溫,能促進氣血運行,化解局部瘀滯。
    • 收斂止血:炭藥特性可吸附膿毒,減輕瘡面滲出,輔助斂瘡。
    • 托毒外出:古代用於「透發癰疽」,可能與其激活局部免疫反應有關(現代推測)。
  2. 麥飯石(臣藥)

    • 煅淬工藝:反覆煅燒、醋淬九次,增強礦物質溶出與酸收之性(醋酸提取微量元素)。
    • 清熱解毒:古籍載其「磨刀石」特性,推測含矽酸鹽類礦物,可能具吸附毒素、抑菌作用。
    • 生肌收口:物理研磨後細粉可覆蓋瘡面,形成保護層(類似現代外用散劑原理)。
  3. 白蘞(佐使藥)

    • 清熱消腫:其味苦寒,直接針對熱毒,抑制局部炎症。
    • 斂瘡生肌:富含黏液質與澱粉,促進瘡口黏合與組織修復。

配伍邏輯

  • 動靜結合:鹿角炭「動」以托毒,麥飯石「靜」以吸附,白蘞「清」以制熱。
  • 酸收透發並行:米醋煎煮增強藥物滲透(酸斂),同時醋之散瘀特性輔助鹿角行氣血。
  • 礦物與生物藥協同:礦物藥(麥飯石)持久作用於瘡面,動物藥(鹿角)調動機體修復力,植物藥(白蘞)調節微環境。

潛在治療原理推論

  1. 物理效應:藥糊覆蓋瘡面,形成半透膜環境,調節滲出與透氣平衡。
  2. 化學效應:醋酸環境可能抑制細菌生長,礦物成分調節局部pH值。
  3. 免疫調節:鹿角炭或刺激巨噬細胞活性,加速膿液化與組織清理。

此方體現中醫「煨膿長肉」理念,通過控制感染與促進修復的雙向調節,達到「祛腐生新」目的。

傳統服藥法


鹿角1只(燒作炭,候冷,搗篩為末),麥飯石約半斤(淨洗乾,碎如棋子大,有作末者,去之,於淨熨斗中熬令色赤,投於米醋中,良久濾出;又熬如此9遍訖,篩為末。麥飯石者,即磨刀石及磑石是),白斂1大兩(搗羅為末)。
上為細末,各取1大匙,以米酢5合,文武火煎之,酢少,又旋添,約煎五十沸巳來,即止,令稀稠如糊,以新淨瓷器盛之。
用故帛塗藥貼瘡上,1日1易,膿出為度,瘡退,即膏敷之。
麥飯石膏(《聖惠》卷六十二)、三神膏(《聖濟總錄》卷一三一)、靈應膏(《外科精義》卷下)、麥飯石圍散(《遵生八箋》卷十八)。本方改為散劑,名「鹿角散」(見《聖惠》)。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鹿角膏, 出處:《聖惠》卷五十七。 組成:鹿角(燒)。 主治:蠷螋尿瘡。

鹿角膏,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二。 組成:鹿角尖。 主治:一切癰癤初起者。

鹿角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二引《千金月令》。 組成:鹿角1隻(燒作炭,候冷,搗篩爲末),麥飯石約半斤(淨洗乾,碎如棋子大,有作末者,去之,于淨熨鬭中熬令色赤,投于米醋中,良久濾出;又熬如此9遍訖,篩爲末。麥飯石者,即磨刀石及硙石是),白斂1大兩(搗羅爲末)。 主治:發背。毒腫,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