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足散

蟹足散

XIE Z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肺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蟹足散中加入白蘞,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 白蘞性味甘淡平,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蟹足散主要用於治療水腫、濕痺等症,白蘞可協助利水滲濕,消退水腫,改善病症。
  2. 健脾和胃: 白蘞亦具健脾和胃之功,能增進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水腫的消除。同時,蟹足散中可能包含其他具有燥濕化痰的藥物,白蘞的加入可緩解藥物的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蟹足散」主治「小兒解顱不合」。「解顱」為中醫病名,指嬰幼兒囟門遲遲未能閉合,甚則頭縫開解、顱骨縫分離之症。此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髓海失充,或後天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力,無法上充於腦所致。古代醫家認為,囟門不合與骨弱髓空相關,治療需補益腎精、強壯筋骨,或外敷藥物以助斂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蟹足骨(焙乾)

    • 蟹足骨性味鹹寒,主入肝腎經。鹹能軟堅散結,寒可清熱,焙乾後增強收斂之性。古代認為其能「強筋骨、續斷傷」,可能取其走竄通絡、收斂固囟之效,尤善針對骨縫不合之症。
    • 從現代角度推測,蟹足含豐富鈣質及礦物質,焙乾後研磨外用,或能透過皮膚滲透,局部刺激囟門組織,促進鈣化閉合。
  2. 白蘞

    • 白蘞性味苦辛微寒,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生肌斂瘡之功。此處用其「斂瘡」特性,或借其收澀之力,助蟹足骨斂合囟門。
    • 《本經逢原》言白蘞「散結氣,止痛腫」,可能透過抑制局部炎症反應,減少囟門處異常滲出,輔助骨骼癒合。

配伍邏輯:

  • 二藥一收一斂:蟹足骨側重「物理性」強骨固縫,白蘞則「生化性」斂瘡生肌,共奏閉合囟門之效。
  • 「乳汁和塗」:古代認為母乳甘潤,能滋養局部,並作為藥引助藥性滲透。乳汁含多種生長因子,或可加強藥物吸收。

總結:
此方以外治法直接作用於囟門,通過蟹足骨補益骨質、白蘞收斂生肌,配合乳汁濡養,針對「解顱」的局部病理表現施治,體現中醫「外病外治」的思維,尤其適合小兒臟腑嬌嫩、內服藥受限之特點。

傳統服藥法


生蟹足骨(焙乾)半兩,白蘞半兩。
上為散。
乳汁和,塗囟上,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蟹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組成:生蟹足骨(焙乾)半兩,白蘞半兩。 主治:小兒解顱不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